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党报亦师亦挚友

■ 于延飞

2017年7月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在农商银行城区支行实习,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等着送报人员的到来,因为报纸上的很多信息是手机和电脑上的信息不能替代的,尤其是阅读聊城本土的党报——《聊城日报》,是我每天的必修课。那时候就想,如果自己的稿件能在《聊城日报》发表,会是怎样一种心情?

机会很快就来了。当时,高唐农商银行在每家支行都发展了通讯员,我也很荣幸地成为全行通讯员队伍中的一员。还记得自己发表的第一篇稿件就刊登在《聊城日报》上,内容是关于全行金融知识宣讲方面的,当时激动的心情无以复加。在仔细阅读发表的稿件后,我发现记者已经做了大篇幅修改,文章的整体结构更加严谨、主题也更加鲜明。那时候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对照记者的写法、立意,去揣摩、去模仿,去创作属于自己的、能够完整登上《聊城日报》的新闻稿件。

2018年,我由支行的客户经理转变为高唐农商银行党委办公室的一员,工作的一大重点就是做好宣传报道,与《聊城日报》的记者有了更多、更直接的接触。那时候,我还没有成家,中午在行里餐厅吃完饭就会回到办公室。累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会,精神了就起来研究新闻稿件的写法。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阅读《聊城日报》和其他报纸成了我雷打不动的习惯和乐趣。很多时候我看到好的文章和题目就会记下来,积累了大量鲜活优质的素材。

那时候,每隔两个月,我们都会邀请《聊城日报》的记者来本单位现场采访,每次都有1—2个主题,像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等等。每一次的陪伴采访,对我而言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记者的稿件写出来后,我总会反复阅读好几遍,结合自己在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再去寻找同类型的案例,尝试独立写作。从准备到写作,再到修改完善,逐字逐句查找差距,达到对标提升的效果。

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近4年来,我有幸结识了《聊城日报》的多位记者朋友,向他们学习了很多实用的写作知识,正如那次参加日报记者开展的培训中提到的“文无定法”,一千个人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唯一不变的就是对文字的执着与坚守,对讲好新时代聊城故事的热忱与敬畏。截至目前,我在《聊城日报》发表的稿件已有百余篇。诗人所讲“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唯有不负今日,方能不负韶华。

谢谢《聊城日报》为我提供的阵地和学习机会,让我能够在自己从事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成长,精彩绽放,用手中的笔描绘农商银行改革发展“新画卷”。

2022-02-21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109.html 1 党报亦师亦挚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