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儿时麦收忙
□ 刘爱新
现在的农业机械真是帮了农人的大忙,就拿收麦子来说吧,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里走一遭,不一会儿,金黄色的麦粒就会源源不断地流进容器里。如今,家里有五六亩地的农户大约两个小时就轻轻松松完成麦收任务了,但我小时候可不是这样。
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的家乡还没有联合收割机,人们收小麦主要靠人工,从割麦子到麦粒归仓,顺利的话差不多要十几天,时间长不说,因为收麦是在炎热的夏天,人们不得不每天在毒辣的阳光下劳作,等麦收结束,不少人累得连走路的力气都没了。
俗话说:“麦熟一晌,蚕老一时。”芒种前后,干热风一吹,前几天还稍有青色的麦穗,再看时已经发黄。人们拿出磨好的镰刀,头戴草帽,肩搭毛巾,到地里割麦。割麦时腰要弯到近乎90度,左手持麦,右手挥镰,动作要快,还要防止被镰刀划伤。在太阳的炙烤下,衣服很快就会被汗水打湿,勤劳的农人顾不得擦去汗水,一刻也不舍得停歇,这时,只听到镰刀与麦秆亲切的私语声此起彼伏。经过汗水的洗礼,割下来的麦秆舒服地躺在大地母亲怀抱里,和她作最后的告别。
暴晒一两天后,为了方便运输,人们会用草葽子将散落的麦秆捆扎起来,我们这里叫敛麦子,这时,放麦假在家的孩子们也能尽一份绵薄之力,我通常的工作就是在前面撒草葽子,爷爷和父亲在后面捆扎。这个活儿看着简单,其实也很辛苦,要不停弯腰,不时会被麦茬扎伤手。不过,感觉自己可以为麦收贡献一份力量,那是累并快乐着。
麦秆捆扎好,就要用地排车把它们拉到事先准备好的麦场里,这时还要把捆扎的草葽解开,麦秆摊平,进行二次暴晒。看着差不多干透了,就用牛、马等牲畜拉着石磙一圈圈地碾压。为了保证碾压均匀,需要不断地用木叉翻动。直到看着麦粒彻底碾净了,再把麦秸挑出去,剩下的就是一堆堆的麦粒了。
这些麦粒里通常掺杂着麦壳等杂物,农人们还要进行扬场,利用风力把这些杂物去掉。最后剩下的干净麦子再晾晒一两天,就能装袋运回家了。
看着家里满缸满囤的劳动成果,农人们多天劳作的疲惫仿佛一扫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