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抢手”的背后

■ 本报记者 贾新伟

本报通讯员 王清雪

6月8日,水果经销商董先生来到度假区朱老庄镇辛庄村村民刘洪奇的葡萄大棚里。一行行葡萄树整整齐齐,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赏心悦目。

董先生摘下一粒葡萄放入口中,香甜夹杂着果酸,如同炎热天气中的一缕清泉,沁人心脾。他不由仔细观察起来,只见一串串葡萄晶莹剔透、饱满圆润,葡萄藤上叶片深绿,无病虫害迹象。每串葡萄二三斤重,亩产估计不低于5000斤。

“地面上有黑色软塑料管,说明大棚采用了滴灌水肥管理。棚脊高4米有余,为葡萄的生长撑足了空间。”董先生心里琢磨,“从各方面看,葡萄大棚管理科学规范,为生产优质葡萄奠定了基础。”

“你这两个棚的葡萄,我包圆儿了,每斤8元,咋样?”董先生开口道。

听到董先生报价,刘洪奇笑了,笑容里透着满满的自信:“我这两棚‘巨盛一号’葡萄,好几个客商都相中了,他们对葡萄的品相、甜度都很满意,你的报价还得涨点。”

……

刘洪奇的两座葡萄棚占地约5亩,在度假区和朱老庄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淘汰了原来的藤稔葡萄品种,改种优质、高产、早熟、着色好、糖度高的“巨盛一号”新品种,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果品产量、质量都有了很大提升。进入6月,棚里的“巨盛一号”葡萄陆续成熟,慕名来选果的客商不断,刘洪奇高兴得合不上嘴。

刘洪奇的葡萄大棚,是朱老庄镇推动高品质水果种植的一个缩影。朱老庄镇位于市城区南部近郊,优越的地理环境、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水利排灌条件,为生产优质葡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全镇有100多座葡萄大棚,面积200余亩,栽植了“巨盛一号”“南太湖特早”“旭旺”“红巴拉多”“无核黑美人”“黄金蜜”“金手指”“阳光玫瑰”等十几个早、中、晚熟葡萄品种。

经过科学管理,大棚内生产出优质的果品,尤其是“巨盛一号”“金手指”“蓝宝石”葡萄,成为朱老庄镇葡萄采摘的“王牌”。今年,葡萄喜获丰收,预估亩产量5000斤以上,带来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力推动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朱老庄镇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多元化致富途径,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不断引导村民自主发展新型农业,通过种植樱桃、葡萄、梨、无花果等特色果树,实现了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生活品质的双提升,为和美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4-06-11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2080.html 1 葡萄“抢手”的背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