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新的文化使命 展现聊城文旅担当
■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旅游工作、对山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文化和旅游工作、对山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一认识、明确方向、聚力突破,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聊城篇章。
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要与党的二十大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当前,文化和旅游工作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新的形势任务。一是党的二十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部署,引领文化和旅游工作跨入新征程,要求我们必须谋划新举措,进行新探索,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二是省委“九个强省突破”的工作部署赋予文旅战线新使命,要求文化和旅游系统要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当主力、做标兵,在其他八个强省建设中找准结合点、切入点,在黄河国家战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乡村振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挑更重的担子、做更大的贡献。三是“文旅兴市”工程为文旅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市委、市政府提出“文旅兴市”目标任务,明确将“文旅兴市”列入“九个聚力攻坚”重点任务,提出实施“文旅品牌塑强行动”,要求我们提升文旅供给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快建设区域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为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贡献聊城力量。
近年来,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健全公共文化体系。创新实施“七个有”“5个100”工程,新增国家一级图书馆4个、城市书房53家、美术馆7处,年均组织公益电影放映、小戏小剧展演以及群众文化活动14万场次。丰富艺术创作成果。深挖两河文化、红色文化、时代价值,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40余项入选省级以上奖项、展演,7部作品获“泰山文艺奖”,京剧《铸魂》入选省舞台艺术重点选题资助项目。承办戏曲红梅大赛、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打造全民共享文化盛宴。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全面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孟闫遗址等一批考古成果取得突破,尚庄考古遗址公园完成立项,全省首个市级考古基地在我市挂牌。统筹资金2047万元实施39个重点文物保护项目。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完成改造提升,铁塔文化博物馆建成开放,成为展示运河文化的新窗口,获省委书记林武充分肯定。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黄河运河交汇带(聊城)文化生态保护区列入省级创建名单。新增省级非遗传承人23名、非遗工坊41家、市级非遗项目95项,35个项目实现产业化发展,年产值达38亿元,非遗保护绽放时代光彩。
围绕“文旅兴市”目标任务,着力提升旅游供给水平,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强化系统谋划布局。结合制定“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做优东昌古城龙头景区,做强临清东西宛园、东阿阿胶世界,“一城引领、两极驱动”旅游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大力丰富文旅产品业态,培育当街、月季里等6处特色休闲街区,创建4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推出“两河之约·百里画廊”等精品旅游线路20余条,提升两河沿线研学游、红色游、乡村游等旅游产品品质。坚持重点项目带动。树牢“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理念,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有序推进总投资352亿元的54个实施类项目,11个酒店项目加快建设,高唐书画小镇、中华葫芦文化园等17个项目建成运营。以品牌创建为抓手,争创AAAA级景区、精品文旅名镇等省级品牌58个,助推产业升级。坚持重大活动带动。承办好客山东新媒体创作者大会、多彩自驾旅行季等省级以上重大活动15项,常态化举办音乐节、美食节、书画季等促消费主题活动。“我家门前有条河”品牌推广工程获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抢抓济郑高铁开通机遇,赴济南、郑州等地开展精准推介,聊城正成为引客入鲁的桥头堡、区域合作发展的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