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潘永强

用经典影像触摸灵魂

■ 本报记者 朱玉东

曾经十年军旅生涯,让今年54岁的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纪实摄影师潘永强,言谈举止依然带着军人的干练,说话快言快语,做事雷厉风行。当年他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济南,在公安系统从事新闻摄影宣传工作。凭借多年的执着和勤奋,有了沉甸甸的收获。他的《民警接待室》《老街的暮光》《抗战老兵》《告别北川》《老工业转型的日子》等摄影作品,获得了2008年“尼康在中国”摄影大赛金奖,连续两届(25届、26届)获得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纪录类金奖和评委推荐佳作,他还先后获得中国文学艺术专项基金资助“铸梦”摄影项目,“徐肖冰”中国纪实摄影大展和“吴印咸”双年展摄影师资助计划,三次获得泰山文艺奖,2021年度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提名。

喜欢摄影,缘于好奇和羡慕。1988年,18岁的潘永强看到邻居买了相机,央求父亲花费400多元“巨款”,给自己买了一台海鸥DF相机。这年8月,他拍摄了街头群众义务理发的照片,把照片送到了济南日报社,第二天照片就在《济南日报》刊发。1990年,他带着这台心爱的相机走进了军营,并成了当时部队的团政治处报道员。在部队期间,他在报纸发表千余幅摄影作品。10年之后,当他转业时,有着摄影特长的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从事宣传的警营摄影师。

潘永强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除了拍摄突发事件,他还想去展示基层民警的工作日常。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拍摄基层派出所。派出所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地,每天都充满着“火药味”,各种争吵、打架、酒后闹事等轮番上演。他选择离家近的七贤派出所作为拍摄地点。潘永强说,选择七贤派出所,是经过一番认真考量的,一是比较便利,可以每天下班吃完饭就去“蹲点”。此外,七贤派出所位于济南后龙城乡接合部,辖区内十几万人,其中以外来务工人员和在校大学生为主,一度被人称为济南的“蚁穴”。

如此复杂的治安环境下,七贤派出所每天接警量高达30余起,有警必出、事无巨细。这里每天繁杂细碎的情景都被潘永强拍摄下来,读者通过影像了解了这扇窗口里形形色色的故事。擦着流血的伤口控诉公公家暴的儿媳妇;喝醉酒被家人赶出来躺在派出所横椅上胡言乱语的男人;因为经济纠纷在派出所里大打出手的市民……2014年5—9月,潘永强采用“独幕剧”的形式,以旁观者的视角,一次次冷静地按下快门,真实记录下一幕幕“非常态的生活场景”。他说,在拍摄过程中,就已经有编辑意识,开头选择有舞台剧氛围的照片,结尾选择一张空镜头,意味着这里还将发生更多故事。固定场景、景别和构图,看似呆板机械,实则独具匠心,大道至简的视觉呈现方式,成就了过目不忘的作品。第2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纪录类金奖,是潘永强精心耕耘的丰厚回报。

潘永强说,纪实摄影的核心是一种情怀,是摄影师独特立场、观点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成熟的摄影师要放下功利思想,用影像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关注,深层次观看社会变革。基于此,有了他的另一组作品——《老工业转型的日子》。

2014年12月,得知山东球墨铸铁管有限公司即将停产搬迁的消息后,潘永强又有了创作的冲动。山东球墨铸铁管有限公司是由始建于1957年的济南铁厂发展而来,山东省的第一炉铁水和第一根球墨铸铁管就诞生在这里,它曾经是济南钢铁铸造的辉煌印记。因为污染排放问题,企业搬迁,数千名工人的生活也随之改变。潘永强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中国传统重工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是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事件,是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代价,他要用相机记录下这一特殊的“拐点”。

2015年初开始,潘永强每个周末开着私家车穿过闹市,来到济南东部的球墨铸铁管厂区,观察思考,和工人聊天,了解他们工厂搬迁之后的去向。久而久之,他和许多工人成了朋友。他举起相机,拍下了工人面对搬迁的不安,工友们一起吃散伙饭时难以抑制的酸楚,坐上最后一班车离开时的无奈,高炉拆除后废墟上孤独的身影,工厂停产后值班工人们的最后一张合影,以及工人等待安置分流时的彷徨,还有离厂转岗后的“新生”。历时3年,这个专题以点、线方式,记录了老工业的蜕变、升级和伴随而来的阵痛。潘永强说,球墨铸铁厂区的环境十分恶劣,到处都是粉尘,他每次去都全副武装——安全帽、口罩和一双警用靴。

3年来,潘永强风尘仆仆,他的专题摄影作品《老工业转型的日子》以极高的影像品质和厚重的情感温度,获得了2017年度“金镜头”评选年度杰出图片专题奖,同时获得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纪录类评委推荐佳作、中国文学艺术专项基金资助“铸梦”摄影项目、“徐肖冰”中国纪实摄影大展等奖项,被业内公认为“上乘之作”。

潘永强说,他最喜欢那些平静的瞬间。沉浸在蝉鸣和流水声包围的环境里,可以暂时忘记现实世界的繁忙。不断反思之后,他依然坚守着传统纪实摄影,用冷静的影像拓展纪实摄影的边界,于是,又开启了《济水向北》项目的持续拍摄。

济南,济水之南,他以古济水为地理线索,进行个人视角的观察和思考。在《济水向北》里,独行的牧马人、网络直播捕鱼的人、百年铁路桥下的恋人,一种平淡而诗意的视觉表达溢出画面。潘永强说,在时代的前进道路上,普通人看起来很渺小,然而,在摄影师的镜头里,这些微小的、看起来“无目的”的生命状态,其实很令人动容,这些平静的瞬间,有一种让人心安的力量。《济水向北》获2020年“吴印咸”双年展摄影师资助计划,并在多家专业媒体和腾讯等知名网站刊发,新华社客户端阅读量超过140万。

2017年至今,《济水向北》项目一直持续拍摄。潘永强说,黄河承载着他成长的记忆,有着特别的情感。在母亲河边,莫名会产生许多乡愁,他在用影像捡拾曾经的童年。

摄影是摄影师观察世界的方式,是用镜头阐述自己的观点,是冷静思考后对现实社会的深层观照。潘永强说,纪实摄影不是急功近利的产物,是对社会认知的感悟,小人物身上可以折射出时代性,所以要从身边寻找拍摄题材,进行本土化创作。比如在聊城,大运河就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拍摄题材,丰富的运河文化遗存赋予摄影师很多的创作空间。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会出现很多矛盾和亟需解决的问题,给摄影师提供了广阔的创作舞台。一个成熟的摄影师应该用镜头去见证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留下有价值的影像。

2024-07-25 潘永强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4829.html 1 用经典影像触摸灵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