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创新元素在水城大地流淌
——科技金融政策宣讲会见闻
■ 本报记者 苑莘
8月13日上午,高新区中华路的一间会议室内座无虚席。几位专家的政策宣讲很受欢迎,台下的200余人目不斜视、神情专注,不时低头记录,笔尖与纸张摩擦传出轻微的沙沙声。
作为全省“科技金融走进万千科创企业”活动的一部分,当天的科技金融宣讲,内容针对性强,特别对与会人员的“胃口”。这让台下的100余家科创企业和20多家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对科技金融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场科技金融政策的“硬核”宣讲会,为何如此受到大家关注?从我省开展科技金融工作的动机中可以找到答案。一方面是科技型企业有发展前景、有技术优势,但就是缺少固定资产、质押物;另一方面是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意愿不高。“开展这项工作主要是为了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其实就是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领域,实现重大技术攻关的突破。”省科技厅资源配置与管理处处长于浩介绍,“近年来,我省通过‘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探索出‘产业认定+科技增信+金融超市’的山东模式,形成良好的科技金融生态。”
横亘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路上的绊脚石,在科技金融的创新中得到了解决,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享受到了“无抵押、无担保”的融资新模式。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省科技厅建立的科融信综合服务平台。
科融信平台通过与科技主管部门实现数据共享,自主研发科技金融增信评价大模型,从“科技创新、经营效能、成长潜力、综合风险、社会价值”五维大数据评价模型,为企业精准“画像”,着重从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参与的重大专项、科研投入和技术水平等科技创新元素挖掘科技型企业的科技金融价值,实现与金融机构的信用互认。平台整合了金融资源,挖掘企业科技数据的“金融价值”,把“科技报表”变成银行、创投机构认可的“财务报表”,让银行敢贷、机构愿投,有效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据统计,该平台已入驻科技型企业过万家,发布152款金融产品,提供贷款授信百亿元。“科融信平台将为我市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希望各科创企业抢抓宝贵机遇,用好增信平台,导入金融资源,加大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相东表示。
“初创期可享受的产品有银税贷、科创贷、人才贷,成长期可享受知惠贷、抵押贷,成熟期可享受上市融资服务等。”中国银行聊城分行的科技金融全生命周期服务产品目录里,各种各样的产品受到企业的欢迎。会上,我市多个金融机构对自家科技金融产品进行了宣传推介。我市科技金融工作启动较早,自2019年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工作以来,为全市37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争取到437笔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贷款备案金额17.3亿元。在省科技厅出台贷款贴息政策后,我市也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针对首次备案并还本付息的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市财政按照省财政贴息支持额度的50%进行补贴,省、市财政资金共补助实际支付贷款利息的60%,已落实6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贴息资金597.35万元。
科技金融让“本领”成“本钱”,“知产”变“资产”。过去几年,我市通过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分散银行信贷风险,有效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未来,我市将努力缩短政府部门、科融信平台、金融机构、科创企业之间的距离,促使各方架起沟通合作的桥梁,为科技发展插上金融的翅膀,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本快速融合,使创新元素在水城大地快速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