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之力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二论学习贯彻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

■ 本报评论员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这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的“六个必然要求”之一,也是《中共聊城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聊城实践的意见》浓墨重彩予以强调的内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牢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为新时代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有力遵循。

加强民生建设,要加快促进城乡融合。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实现城乡互补互促、共同繁荣。要深化以城带乡,大力推进城市品质革命,潜心提升城乡品位,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突出上下联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镇域经济,更好地促进产业集中、人气集聚。要坚持以乡促城,大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协同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加强民生建设,要持续提升民生品质。就业方面,要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帮扶,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医疗方面,要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扎实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工作;教育方面,要加快优化中小学布局规划和资源配置,同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社会保障方面,要聚焦鳏寡孤独、低保五保、残疾人等困难群众,加强社会救助和帮扶,切实兜牢民生底线。特别是各级政府向群众承诺的重大民生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按时完成年度任务。

加强民生建设,要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及时精准掌握群众的真实需求和发展期盼,既要着眼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也要推动从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延伸,真正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要强化“小切口”改革,积极推广“预住院”服务、“全院一张床”、虚拟病房等模式,推动医疗服务更加方便群众。要凝聚群众智慧,注重开门纳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工作效果让群众检验评价。

加强民生建设,要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要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掌握管控重大风险隐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健全治安防控体系,维护好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要常态化抓好扫黑除恶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工作,严防暴力犯罪等事件发生。要抓实安全生产,精准有效排查整改各类事故隐患,提高本质安全水平。要统筹抓好食品药品、公共卫生、防汛救灾、环境保护等其他领域安全,确保不出问题。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只要我们求真务实、善作善成,把一个个民生实事抓实抓细,就能汇聚改革的强大合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作出更大的聊城贡献。

2024-08-28 ——二论学习贯彻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6499.html 1 以改革之力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