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是个“阿胶控”
■ 朱德泉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序言中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一口气给东坡先生贴了19个标签: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也知道,“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的确如此,因为大家至少还普遍认为:苏东坡是个热爱医学的业余医生,是个痴迷养生学的康养达人。
而我个人管见,苏东坡还是位妥妥的“阿胶控”。
细读《苏东坡全集》就会发现,苏东坡对阿胶的推崇和运用是全方位的:在亲情层面,他把阿胶当成馈赠好品;在医学方面,他用阿胶方给人治病,甚至给马治病;在艺术层面,他崇尚制好墨要用好阿胶;在诗歌方面,他特意强调东阿阿胶品质,并把“东阿清”作为养生药膳的重要一味,真是诸事皆可“胶”也。
用阿胶,治诸病
宋代有“文人知医”的风尚,尤其北宋,从皇帝到文人士大夫,对编撰方书、尚医除疾有浓厚兴趣。在坎坷漫长的宦游生涯中,苏轼多次疾病缠身、屡受心灵创伤,必须施医自救、养生自适,他每到一地,均收集民间药方,还和针灸名医庞安常、养生名家吴复古等结成同道好友,撰写了系列养生著述,这些都被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间的宋人编收为《苏学士方》,又名《医学杂说》。《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在医学上也颇有建树,其收集的医药方,于元祐二年(1087年)至元祐八年(1093年)间被宋人编收为《良方》。由于苏轼和沈括曾同时在翰林院“史馆”和“昭文馆”供职,故大约在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间,无名氏将苏方和沈方合编为《苏沈内翰良方》,后世概称《苏沈良方》。
查《苏东坡全集》,在《苏沈良方》的苏方中,至少有6处提到阿胶入药,其中《经效阿胶方》还将阿胶作为主药。
阿胶,也称傅致胶、盆覆胶、驴皮胶,具有两千多年历史,是一款原产地山东东阿的中药。战国中期的《禹贡》中记载:“济水所经,清冽而甘,汲出日久不变味,煮黑驴皮为胶,可疗风疏痰。”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真胶产于古齐国之阿地,又以阿井水煮之最佳。”由此可见,古阿井之水和真胶为阿地之瑰宝。
苏东坡在元丰八年(1085年)十二月,曾经将五斤青州贡枣、半斤阿胶送给远在眉山家乡的堂兄苏不危(子安),并且强调阿胶是“真阿井水煮者”,从强调水源和仅送半斤可见阿胶的珍贵。这年十一月,卸任登州知州的苏轼沿途经平阴、东阿等阿胶产地,对古阿井、地道阿胶用料等都有切身体验。
给人治病用阿胶。《经效阿胶方》中记载:“治嗽,并嗽血、唾血。阿胶剉碎,微炒。卷柏去尘土。生干地黄熟者不用。干山药、大蓟独根者更佳。日影干。五味子净。各一两。柏子别研。茯苓、百部、远志去心。各五钱。人参、鸡苏、麦门冬、防风净。各半两。右十四味,并择好药材,依方修制,捣罗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不拘时候,浓煎小麦并麦门冬汤嚼下半丸,加至一丸。若觉气虚,空心不用服。”
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知名中医文化学者马传江认为,苏轼的这个方子,虚劳嗽血,凡是气血亏虚导致的劳倦乏力、虚烦眠差、妇女月事不调、产后虚劳等,有咳嗽咳血者都可以用。并且从如何加工药(阿胶剉碎,微炒),选好药材(生干地黄熟者不用。大蓟独根者更佳),到如何服用,服多少都清清楚楚,具有极强的临床指导性,一看就是个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真把式”。
此外,在《苏沈良方》中用于“镇心安神、解热及损嗽血等疾”治疗的《朱砂膏》制作应用中,苏轼还特意举“卫尉叶丞得效”的病例,称“并阿胶丸相杂服”,“此药治血安神,更胜至宝丹”。
在《泽兰散》方中,也将阿胶二分入药配伍,称:“予家妇人子女羸弱多疾者,服此药悉瘥”。
用阿胶给马治病。 《治马肺法》中记载:“马肺损,鼻中出脓,天厩医所不疗。云:‘肺药率用凉冷,须食上饮之,而肺痛,畏草所刺,不敢食草。若不食饮凉药,是速其死也。故不医。’有老卒教予以芦菔根煮糯米为稠粥,入少许阿胶其中,啖之,马乃敢食。食已,用常肺药,入诃梨勒皮饮之。凉药为诃子所涩于肺上,必愈。用其言,信然。”
天厩,即皇家养马处。御马得肺病,马肺怕凉,但又必须用凉药,御马医很纠结,认为没法医治,苏轼记载了老卒用芦菔根(萝卜根)和糯米煮成稠粥,并加少许阿胶,先解决马肺痛不敢食草问题,之后用产于印度南海诸岛的诃梨勒等凉药降肺热、通便的全过程。在《苏沈良方补遗》卷下之《子瞻杂记》中,再次讲述了这个兽医病例,可见他把人药兽用的做法视为得意之作。
用阿胶,制好墨
中国古墨制造,约始于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代,历经汉唐不断改进,至北宋涌现一批知名制墨匠师,苏轼对他们均予以高度评价并曾自己动手制墨。他在《书徂徕煤墨》中记载了用阿胶和墨的做法,现在看,通篇满满“山东特色”:
“徂徕珠子煤,自然有龙麝气,以水调匀,以刀圭服,能已鬲气,除痰饮。专用此一味,阿胶和之,捣数万杵,即为妙墨,不俟余法也。陈公弼在汶上作此墨,谓之‘黑龙髓’,后人盗用其名,非也。”
这里所说的“珠子煤”,是制墨原料松烟。宋代制墨原料主要有松烟、油烟、漆墨、松漆混合墨和石油墨等,并逐渐形成了“北墨多松烟,南墨多油烟”的基本格局。徂徕山系泰山的姊妹山,其松树赫赫有名,《诗经·鲁颂》称“徂徕之松”,《水经注》记“山多松柏”,《邹山记》载“犹有美松”。
苏轼说,用徂徕松烧制成的珠子墨,有龙涎香与麝香的混合香气,本身就能化痰治疗鬲气,而加入阿胶反复捶打,就会制出“妙墨”。关于制墨技术中和胶的重要性,他曾在《书别造高丽墨》中强调:“和墨惟胶当乃佳,胶当而不失清和,乃为难耳。”和胶一般看重胶的品种和胶的比例,关于胶的品种,《墨史》有“煎胶以麇鹿角为上,驴胶次之,阿井胶又次之”之说,可知主要有鹿胶、驴胶和阿井胶三种。
苏轼透露,陈公弼在汶上做京东转运使的时候,曾如此制墨,并命名为“黑龙髓”。今天我们回看这段历史,汶上(须城)是郓州的治所,而墨原来产地徂徕山、阿胶产地阳谷平阴东阿一带,当时均属于郓州所辖。
“黑龙髓”妥妥是一款全部“鲁产化”的优质“山东文创产品”。
用阿胶,致养生
苏东坡还是位深谙养生学的养生达人。他和“宋书法四大家”之一的米芾不仅切磋书法,也谈及养生。一次,听说米芾冒热到东园,苏轼亲手制作了开心暖胃的清凉药麦门冬饮子送给米芾,并寄养生诗:“一枕清风直万钱,无人肯买北窗眠。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
苏轼的养生学建树,与“美德山东人、厚道齐鲁地”有不解之缘。
苏轼的山东好友李师中在担任登州知州期间,将以为自己很佩服的潮州异人吴复古引到蓬莱居住,并把长于道家养生术的吴复古介绍给了远在杭州的苏轼。熙宁十年(1077年)春天,卸任密州知州的苏轼路过济南,终于见到了吴复古,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交往,通过记述与吴复古的对话,苏轼在济南完成了他的第一篇养生学著述《问养生》。
苏轼是个有了好物就想分享的爽快人。元丰八年(1085年)十二月,苏轼给堂兄苏不危(子安)写信,并把刚从山东带回来的“阿胶半斤,真阿井水煮者。青州贡枣五斤”送给堂兄,并谦称“充信而已”。绍圣二年(1095年)十二月,60岁的苏东坡贬谪惠州,作《小圃五咏》。在咏《地黄》中,他写道:“地黄饷老马,可使光鉴人。吾闻乐天语,喻马施之身。我衰正伏枥,垂耳气不振。移栽附沃壤,蕃茂争新春。沉水得稚根,重汤养陈薪。投以东阿清,和以北海醇。崖蜜助甘冷,山姜发芳辛。融为寒食饧,咽作瑞露珍。丹田自宿火,渴肺还生津。愿饷内热子,一洗胸中尘。”从诗中可以看出,地黄原来是马的饲料,而苏轼却用来作抗衰老的药物。
在这首诗中,他提到“东阿清”,即指阿胶,而且是厚而清的上等阿胶。
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曰:“胶有清浊,凡三种:清薄者,书画用;厚而清者,名为盆覆胶,作药用之……浊黑者,可胶物用,不入药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煮胶第九十,煮胶法中记载:“用盆凝胶后合盆于席上”,有“盆覆胶”之意,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制胶的质量也有了要求。
东阿出产的阿胶之所以有名,跟东阿的水质和制胶技艺是分不开的。在东阿一首流传了近千年的民谣,一语道破了阿胶天机的民谣唱道:“小黑驴,白肚皮,粉鼻子粉眼粉蹄子,狮耳山上来打滚,狼溪河边去饮水,城里大桥遛一遭,冬至宰杀取了皮,熬胶还得阿井水。”狮耳山、狼溪河、白肚皮的小黑驴,正是这一方灵山秀水、聪慧勤劳的人们熬制出驰名中外、药食兼备的阿胶。
苏东坡在这首诗里,把自己誉为气血不顺的老马,延年的办法就是用水蒸煮嫩地黄,然后加入上等东阿阿胶,同时配上白酒、岩蜜和山姜,在寒食时节滋补,从而起到降火生津、润肺清肺的功效。
凡此种种,真可谓:苏轼与山东,意浓“胶”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