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就高质量发展最美底色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八
■ 本报记者 尹腾淑 林晨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凝心聚力抓好绿色转型,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体推进治污、增绿、降碳,加快建设美丽水城、生态聊城。
代表委员们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聚焦生态环境,寻实践之路,谋长远之策,为答好人民满意的生态环境保护答卷贡献力量。
整治环境问题,守护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天蓝、水清、地绿的优美环境是群众所盼,也是聊城高质量发展所需。
“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必须打好治污攻坚战。东阿,依傍黄河57公里,生态功能突出,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来自市生态环境局东阿县分局的柳海燕代表告诉记者,为守好生态底线,近年来,东阿县聚焦减煤、抑尘、治源、禁燃、增绿、转型6个方面,扼住大气、水环境污染的“咽喉”,对重点区域开展全面监测,要求责任单位2小时内落实整改措施,织密了环境监测网。
对精准防污治污,柳海燕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应当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加强环保相关知识培训,及时传达上级关于污染防治的最新要求,指导地方精准治污、科学治污。”
确保岸绿水清,须久久为功。这一点,市人大代表、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任永胜深有感触。
他认为,我市应当立足“水”的特色,全方位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落实河湖长制,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科学开展生态调水补水,积极推进水系绿化,打造位山灌区生态廊道,再建一批“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美丽幸福河湖,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狠抓生态修复,打造绿色走廊
“整体推进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实施黄河故道、沉沙池区生态修复工程。”……政府工作报告对抓好生态环保修复作出了明确部署。
“近年来,我市结合实际,采取自然恢复、转型利用、工程治理等修复方式,累计修复土地面积1万余亩,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又改善了生态环境。”市政协委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玉录说,“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重点推进黄河两岸废弃矿山修复治理,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打造群众满意的绿色生态廊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低效能的企业以及经营不善的企业逐步被市场淘汰,闲置土地、低效用地已成为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市政协委员、临清市政协副主席姚晨认为,可以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建立闲置土地、低效用地信息库。通过对入库土地进行动态跟踪与大数据分析,精准掌握低效、闲置土地的分布、数量、性质、投资强度、历史沿革、所涉纠纷等信息,作为盘活低效、闲置土地的根本依据。
发展低碳经济,推进绿色转型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
工业企业是能耗和碳排放大户,也是减污降碳的重点。近年来,围绕工业绿色发展这一关键命题,我市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从理念引领到示范带动,不断构建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提升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取得了较大成效。
逐“绿”前行,向“绿”发展,永不止步。
市政协委员、市工信局绿色发展推进科副科长朱玉金深刻感受到了肩上担子的分量。
她说:“我们将紧扣制造业强市这个主题,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重点培育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推动我市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为建设‘六个新聊城’贡献工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