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碱地上看“丰”景
■ 本报记者 白文斌
近日,茌平区肖家庄镇算子李村1200亩光伏项目内的大豆、玉米复合种植迎来收获。“今年收成不错,大豆亩产量为200斤,玉米亩产量为700斤,这在往年是不可想象的事。”算子李村党支部书记李登新开心地说。
过去,由于土壤盐碱化,这片土地不仅长不出粮食,甚至“寸草不生”。当地政府曾多次尝试引进农业项目,盘活这一沉睡的资源,但前期近百万元的土地整理费用,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这块地不仅是盐碱地,还曾建过一个老窑厂,地面全是砖头瓦块,平整土地的投资太大了。”山东金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洪林表示。
转机出现在2017年。为盘活盐碱地等荒置土地,茌平区因地制宜推广“农光互补”模式,引进了鑫佳光伏项目。为了改良治理这片盐碱地,光伏电站设计光伏组件时,除了考虑光照效率最大化外,还兼顾了生态保护与土壤改良的需求。光伏板遮挡部分直射地面的阳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更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与此同时,清洗光伏板面的水也会下渗到土地里,增加土壤含水量。而且,由于光伏项目已进行了土地平整和障碍物清理,农业种植项目只需要进行盐碱改良即可,成本大大降低。
随后,山东金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承包了光伏板下的土地,进行粮食种植。“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增加了10%左右。”刘洪林说,通过土地修复,现在这片盐碱地的土壤肥力已经接近一般农田,今年他们推行玉米和大豆间种,总收成达90万斤。与此同时,光伏项目每年平均发电5000万千瓦时,相当于1万5000吨标煤的发电量,也相当于茌平区规上企业年均用电量的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