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麦“盖被”保丰收
——东昌府区梁水镇镇创新方式方法保夏粮增产增收
■ 本报记者 赵艳君
2月22日下午5时许,东昌府区梁水镇镇印庄村村头一处麦田里,两辆“铁牛”轰鸣着向前开进,正在对兴农农机合作社的数百亩小麦进行镇压作业。
合作社的任文海和李春光,目光紧追着两辆作业车,直到它们渐行渐远,才收回目光,蹲下来掀开盖在小麦身上的“棉被”,察看麦苗长势。
在印庄村,并不是所有的麦田都有这个“待遇”。最初,不少种植户对此表示好奇,更多的是对未知效果的担心。
如今,看到实效后,他们心里有了明显的悔意,即便是兴农农机合作社负责人马胜宽,也在后悔没有给托管的所有麦田用上这项技术,“早知道效果这么好,即便再多些成本,也要给其他麦田盖上这层‘被’。”
事实上,小麦“盖被”并非什么复杂的技术,它只是给小麦盖上一层塑料地膜,“麦田地膜覆盖技术的灵感,来自覆膜技术在蔬菜种植中的应用。”身为合作社的技术人员,李春光颇为感慨地说,受去年秋汛影响,小麦播种期晚,苗情偏弱。他们聚在一起商量了很多对策,最后决定借鉴蔬菜种植地膜覆盖技术,先期试着为合作社的200亩小麦盖上一层“棉被”。
2月22日这天,面对聊城市、东昌府区两级农技专家,李春光兴致勃勃地现场做了一个对比——他从有地膜覆盖的麦田里随意拔出一棵麦苗,然后又快步走向未曾进行地膜覆盖的麦田中,专门寻找了一棵相对粗壮的麦苗。不等他开口,农技专家们都看出了区别。
表面看,覆盖地膜的麦苗明显高了2厘米左右,更为关键的是,相比没有享受地膜覆盖“待遇”的麦苗,它们已经开始正常分蘖,“分蘖成功就意味着成穗率高,麦穗多产量就高。庄稼人种地,可不就是图个高产量?小麦盖上一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下终于不用担心了。”李春光摇晃着手里那棵正常分蘖的麦苗,脸上满是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