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寺铁塔之谜

■ 魏聊

聊城隆兴寺铁塔与湖北当阳玉泉寺铁塔、济宁隆兴寺铁塔并称中国三大铁塔,是中国为数极少的仿木楼阁式铁铸佛塔。

聊城铁塔原是护国隆兴寺佛塔,现寺已毁仅存此塔,始建于宋代,明永乐年间倒塌,成化二年(1466年)由隆兴寺主持祖崇等僧众重新竖立。铁塔为仿木结构铸铁式佛塔,由地宫、塔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塔座高3米,塔身高15.5米,八角十二层,通高18.5米。

地宫发现于1973年,深80厘米,南北长86厘米,东面宽62厘米,四壁刻有仰莲、云纹浮雕等图案。底部有一个深5厘米、长57.6厘米、宽33.2厘米的槽坑。地宫内出土有铜菩萨、铜佛、青花瓷瓶、瘗钱等佛教器物。此外还有一个长方形石函,石函内放置一银棺和两包骨灰。棺身刻有“辟支佛舍利”五字,棺底刻有“大明成化丙戊三月吉日造”(1466),棺内有丝料骨灰袋一个、银币四枚和“舍利子”若干粒。

塔座为石砌正方形,上下叠涩不对称式,须弥座高3.9米,边长2.88米。塔座牙座四角为卷云状,罨牙刻宝装复莲一周,束腰四周均有浮雕,南为二龙北为二凤;东西两侧各有两个翩翩起舞的伎乐人;束腰东南、西南两角各有一金刚力士;束腰上下罨部分均刻有鸾凤、仙鹤、带翼鱼化龙及缠枝牡丹纹饰等。塔座石雕造形生动、优美,是宋代石刻之上品。

塔身用生铁仿木结构分层铸造逐层叠装而成,原为13层,现存12层。铁壳中空,厚6—8厘米不等。第一层塔身直径1.53米,底部一周宝装复莲,塔身八面设置四个假门和四个假窗,窗门上均有铺钉和门钉。东西两面的门做成半掩门式,假窗为格子棂窗,转角置圆倚柱,都铸成刹头式,有侧角和升起。二至七层无门窗雕饰,八至十层有格子窗花饰。各层倚柱及斗拱与第一层相同,每层塔身均有腰檐平座,腰檐为仿木檐铸造,有檩枋、檐椽、飞椽、瓦座及斜脊等。塔身逐层收分,塔的平面为八角形,与大多数宋代铁塔形状一致。雕刻技法和浮雕风格,伎乐人物的脸型和服饰也是典型的宋代风格。

塔刹为仰莲葫芦宝瓶式。2006年隆兴寺铁塔被列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聊城铁塔是聊城护国隆兴寺寺塔,由于历史文献的欠缺,目前对于隆兴寺及隆兴寺铁塔尚有许多问题没弄清楚。

首先,护国隆兴寺的始建年代无考,隆兴寺之寺名唐代使用较多,但是仅靠名字不足为凭,缺乏史料和考古学实物的支持。现存的隆兴寺山门石狮非唐代之物,有较典型的宋代风格。

第二个问题,隆兴寺铁塔的始铸年代也无任何记载,与寺院的关系也是无从论起。聊城县文化馆1973年在维修碑记中称铁塔建于南宋或金;聊城地区博物馆在文博论集中认为铁塔建于北宋。均无铁证。

第三个问题,1973年,聊城文化部门曾对铁塔地宫进行发掘,出土有石函、银棺等一批文物。银棺棺身上刻有“辟支佛舍利”五字,棺底则刻有“大明成化丙午三月吉日造”的字样。

那么,这位辟支佛是历史上哪一位大德高僧,又是哪一年圆寂,隆兴寺铁塔是为这位辟支佛建造的吗?银棺是大明成化年间制造无疑,但不能依此确定是辟支佛圆寂之时间,因为清嘉庆十三年《东昌府志》卷十二曾载:“隆兴寺旧址在城东门外,洪武二年建,有铁塔。”出土石函也有阳刻铭文十行六十一个字:古有铁塔在东关街北,永乐年倒。天顺年间,东昌府僧纲司都纲性深,隆兴寺住持祖崇,僧德宁,发心募缘,至成化二年三月初六日重立铁塔记,石匠掌玘造。

塔的本意是窣堵波,就是坟冢的意思,最初印度的窣堵波就是埋葬释迦摩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种。

东汉时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窣堵波也随之传入,并迅速与中国本土的楼阁相结合,形成中国的楼阁式塔。聊城隆兴寺铁塔当然也不例外。

但是,目前的证据还不足以说明聊城隆兴寺铁塔初建时就是为辟支佛设立而建。

第四个问题,1973年发掘地宫时,曾在须弥座中发现了十块石刻。这些石刻和现存须弥座的刻石风格一致,应是同期作品,但是,当时的建造者为什么雕刻两套须弥座刻石,又为什么把其中一套刻石埋在须弥座中呢?

人类的社会形态千变万化,历史总会给人类留一些难解之谜。今天我们对于人类自身的历史研究,大多只是一个又一个的猜测。研究人类的历史和展望人类未来一样,任重而道远。

2022-03-04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954.html 1 隆兴寺铁塔之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