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论持久战》
■ 朱海波
《论持久战》发表在全面抗战爆发十个月时,据传当时是风行天下、一书难求、一再刊印,被共产党、国民党乃至日本一方共同奉为教科书,但日本人和国民党学了也白学,学不去、更用不上。何也?因为这篇文章内所有战略战术问题的立足点是人民战争,他们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或者即使知道了“其里”,因阶级或民族所限制也做不来,所以只能望洋兴叹。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军事著作,更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从军事的角度看,它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厘清了人们思想上的认识误区,制定了抗日战争一系列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战术,指导着抗日战争一步步走向胜利。在此不再赘言。
我想从哲学的角度聊聊。
哲学的最大价值,就是不光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意义和将来意义,学会从哲学的高度看问题,你就会耳聪目明,而不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唯物辩证法是研究事物矛盾的学说,矛盾即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处处从矛盾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中日之间、国共之间、国内国际之间、军事与政治、包围与反包围、抗战阶段的划分、不同阶段的不同战法、同一战法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地位、内线中的外线、持久中的速决、防御中的进攻、消耗战与歼灭战,既反对“有退无进”的逃跑主义,也反对“有进无退”的拼命主义,战略上的守势与战役战斗上的攻势,总体上的劣势与局部的优势等等,无不闪烁着哲学思想的光芒。共产党人是从来不隐瞒自己的观点的,一系列的观点就白纸黑字地印在那儿供各方观看,尤其是日本侵略者,其实就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是怎样一步步失败的,这也算“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吧。
“两点论”之外更重“重点论”。凡事从不同角度看,这是全面地看问题,是必须的,但仅有“全面”是不够的,还要有“重点”,否则就变成“这也行那也行”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了,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嘛。为什么在抗战初期要避免决战,在后期要有选择地进行有把握的决战而不要进行赌国运式的决战,为什么要选择运动战的方式而不是阵地战的打法,为什么为了永久保存土地就要暂时放弃土地,等等,无不是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是泛泛而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他批评张昭,“立议坐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抓不住根本矛盾,就成了现代版的张昭。
与传统的“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有所不同,这篇文章更重要的是“一分为三”地看问题,即重视过程的转化。比如,抗日战争三个阶段的划分,并不是简单地退和攻,而是加进了战略相持,并着重指出,“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人民努力的程度。”再如,敌后的广大土地,也分为三个区域:第一种是敌人的根据地,主要是大城市和铁路、公路沿线等地,第二种是游击战争的根据地,第三种是双方力量争夺的游击区,这里,在敌我之间,就有一个“中间地带”。学习太极拳的人知道一句话,叫“出奇在转关”,所谓“转关”,就是转化,这一阶段异常重要,不仅承上启下,而且决定胜败,需要付出高度的智慧和努力把握好它。一分为二,容易把转化看得轻而易举从而忽略它,而“一分为三”,则高度重视转化的过程,看重其异常艰难的特点,把这个过程独立出来,就是对它高度重视并为之努力,而不是坐等转化的天然完成。
充分估计到斗争的艰难,这就是底线思维,坚信斗争的最终胜利,这就是战略思维,不犯悲观主义错误,也不犯急躁病,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一切量力而行而不是超越阶段,既讲战略,又重战术……一篇宏文,穿越时空,带给人诸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