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作风催生新作为
——全市市场监管系统行风建设专项行动综述
■ 本报记者 邹辉
不染尘埃,清风自来。市场监管系统行风建设三年攻坚专项行动启动以来,我市坚持“监管为民”的思想,在问题排查整治中抓行风,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强行风,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炼行风,优化审批服务、规范日常监管、提升执法水平、加强队伍建设,持续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市场监管工作的社会认可度、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行风建设工作持续向好。
聚焦服务提升 实现便利高效
聚焦“便利”和“高效”,让办事群众少跑路、不折腾,是市场监管审批服务领域行风建设的重要目标。
一次办理、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在行风建设专项行动中,市市场监管局持续优化行政审批服务,让流程更加简明、服务更加周到,极大提高了群众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烧饼好吃,做起来也有学问。不翻,会烤焦;乱翻,会烤坏。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随意“翻烧饼”问题,市市场监管局以此次行风建设专项行动为契机,专门出台文件,严禁任何部门、任何人以备案、登记、行政确认、征求意见等方式变相设置行政许可事项,禁止违规增设审批环节、增加办理要件,彻底解决许可事项相关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等问题。大力整治政务服务窗口不正之风,切实解决业务流程复杂、办事人员业务不熟的现象,解决窗口服务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等问题,严肃查处在许可服务中与中介机构勾结、收取好处费、谋取不正当利益等行为。
标准化是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市市场监管局全力推进行政许可服务标准化,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围绕行政许可事项编制办事指南,公开形式直观、易看易懂的审批服务指南和流程图,实现了网上可查、电话可询、窗口可见。
规范监管执法 保障市场秩序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市场监管部门在基层一线的执法事项多,严格落实执法办案各项程序和规定尤为重要。
我市认真落实一业一册告知措施,编制出台首批“市场监管领域企业行政合法合规指导清单”,涵盖市场监管14个业务领域10类业态市场主体共计120项,为企业提供“菜单式”行政合规指导服务,积极推动执法监督“端口前移”,做到“应企所需”“对口服务”。实施行政处罚决定和信用修复告知“两书同达”措施,主动告知处罚对象提前信用修复需要的材料及流程等,引导市场主体及时纠正失信行为,实现由“惩罚监管”向“主动服务”转变。
信用分级、差别监管是目前各地提升综合监管效能,优化区域营商环境的首选措施。我市执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制度,按照“通用+专业”模式,将全市20.95万户企业按照信用风险进行分类,对13.2万户守法经营、信用良好、非高风险的企业主体实现“零打扰”,助力企业凝心聚力搞生产、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我市还执行包容审慎监管制度,认真落实免罚清单3.0版,对154项轻微违法行为实施免罚。今年以来,清单实施惠及市场主体422家次,涉及不予处罚数额2677余万元。
强化廉政建设 劲吹肃纪清风
市场监管权力事项数量大、类别多、覆盖面广。市场监管部门若要更好地取信于民、服务人民,就必须把加强行风建设同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
行风建设专项行动启动以来,我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认真实行抓行风一把手负总责制度,领导班子成员各负其责,严格履行“一岗双责”,科室主要负责人和党员、干部坚决落实行风建设岗位职责,把行风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纳入本单位绩效考核指标,纳入干部职工奖惩评价体系。
强化行风问题执纪问责,推动作风攻坚提升。我市建立行风问题线索分析研判机制,合理区分监管工作人员从政不廉洁问题与履职不到位问题,严肃查处涉及行业不正之风的人和事,并通过多种渠道通报和曝光典型案例。对发生行风问题并造成不良影响的单位,对主要负责人及时约谈、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