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黄河文化的根与魂
——全省黄河文化育人“汇·展”现场会侧记
■ 郝凯
一场关于思想的盛会、教育的盛会,让人们的目光聚焦聊城,聚焦黄河文化。
11月14日至15日,由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全省黄河文化育人“汇·展”现场会在聊城召开,旨在传承黄河文化,创新育人方式,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会议以“润心 培根 铸魂”为主题,通过黄河文化育人成果汇报,黄河文化主题学习课堂课例展示,舞龙舞狮、扇子舞、查拳、剪纸等黄河文化非遗展演等形式,围绕黄河文化育人资源深度融入课程体系建设、黄河文化育人资源系统嵌入课堂教学改革、黄河文化育人资源有效切入学校文化发展等进行了展示交流。
“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晋代成公绥的《黄河赋》如此描写黄河奔涌。从高原到平川,从黄土到滨海,黄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地形地貌,也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燕飞看来,黄河与华夏文明,有着同样的底色,百折不屈、一路奔腾、东流到海折射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特质。“教育的使命与起点是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我们要对黄河文化教育资源进行筛选,建设黄河文化活动化校本课程、学科化学本课程,积极开设富有地方特色的黄河文化学科课程、主题活动课程和学术社团。”刘燕飞说。
共绘黄河文化盛景,围绕“润心 培根 铸魂”这一主题,教育应如何发力?东昌府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学成在主旨演讲中阐发了黄河文化育人的四个维度。“通过‘润、协、践、动’多种途径,将黄河文化育人资源与课程体系建设相融合,构建以环境育人、协同育人、实践育人和活动育人四个维度为导向的育人新体系,教育引导学生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自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赵学成讲道。
近年来,聊城充分挖掘黄河文化的育人资源,紧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形成了专题课程、学科课程、项目课程、研学课程四位一体的特色课程体系。此次会议开设了三个分论坛,分别以“黄河与运河交响”“黄河与海洋对话”“黄河与红色印记”为主题,共同探讨黄河文化育人的理解和探索。全省各市、县教科研机构负责人、教科研人员,有关学校负责人、骨干教师,高校相关专家共600余人参加。
大河奔腾,造福人民。“黄河孕育的璀璨文明,传承至今;黄河锻塑的民族品格,坚守至今。黄河文化育人,可以为子孙后代注入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艾少伟认为,举办黄河文化育人“汇·展”现场会,就是弘扬黄河文化的创新举措。通过此次会议,触摸黄河文化的根与魂,讲好新时代波澜壮阔的黄河故事,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转化为育人的新路径。
知其所来,明将所往。在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薄存旭心目中,弘扬黄河文化、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实现黄河文化育人,首先必须“读懂”黄河和黄河文化,从心底里认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发掘黄河文化内涵,活化黄河文化遗产,为青少年讲好黄河故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薄存旭说。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活动中,文苑小学和文苑初中的《龙狮舞动黄河魂》、聊城七中的《太极功夫扇》、聊城第二中学的《伞棒·运河情》、东苑中学的《中华拳韵,盛世鼓风》和郁光小学的《非遗面塑》、东关民族小学的《科技绘梦》、明达街小学的《沿九曲脉络寻齐鲁黄河》等16项课题、案例、非遗课程项目在操场上进行了集中展示,尽显我市青少年的朝气锐气。在总结会上,聊城第四中学、聊城第六中学、启明小学、鼎舜小学等学校进行了黄河文化育人成效展示。
通过一系列关于黄河文化育人工作和形式的探索,全省教育工作者对黄河文化育人及其教育要素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把握。刘燕飞表示:“相信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参会教师提升了课程建设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学生也更深切感受到黄河文化精神的精髓和内涵。”
“黄河这条古老的河流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润心,培根,铸魂,黄河文化定会成为激励青少年成长奋斗的精神力量。”市教育考试与教学研究院副院长熊永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