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创新“星火”
—— 聊城市科协五年奋进赋能聊城发展
■ 本报记者 娄小皓
科普活动有声有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升,科技社团服务发展机制显著优化,服务科技工作者机制不断健全……厚积而薄发,科技之花在水城大地上朵朵绽放。
2024年末,回首过去五年,全市各级科协组织守正创新、攻坚克难,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科技动能。
凝心铸魂
坚定思想政治“主心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科协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国家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五年来,市科协按照“哪里有科技工作者、科协工作就做到哪里”的要求,用心服务好、引领好广大科技工作者。
坚持思想政治引领。五年来,市科协通过精心打造“回顾往昔峥嵘岁月 憧憬未来砥砺前行”百年党史展等措施,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不断筑牢科技界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向上级科协推荐我市优秀科技人才50余名,其中2人被表彰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被评为“齐鲁最美工程师”、3人被评为省“杰出工程师”、4人被聘为山东省智库决策咨询专家、11人获得山东省企业“创新达人”称号。深入开展科学家精神主题宣传展览、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把集中宣传和日常教育相结合,分层次、多形式开展宣讲,构建了科学家精神宣讲教育长效机制。
聚力攻坚
融入高质量发展“主战场”
产业发展的背后,技术支撑功不可没。五年来,市科协以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造血通络”,为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不久前,聊城市科协邀请专家教授,考察聊城市万发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等金属管材企业,就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原管深层加工尺寸精度低等棘手问题,进行交流指导。
过去几年,这样的头脑风暴经常出现在生产一线。市科协成立由35位学者专家组成的专家服务队,支持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成立山东省大数据研究会聊城专家服务站,协同创新基地达成13个合作项目,完成6项技术成果转化。
在服务产业发展上,市科协稳步推进“三库建设”,134名专家入选聊城市科技专家库,29个科技项目入选聊城市科技项目库,18项技术需求入选聊城市企业技术需求库。以承办山东省“泰山科技论坛”为契机,形成了“1+3+1+N”工作格局。成功承办各类产业论坛30余次,邀请160余名院士专家作专题报告,聘请7位院士专家为市政府名誉顾问,签署战略协议14项。
创新优化
唱响科学普及“主旋律”
9月25日,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报告厅,姜伟光、梁伟等科普专家向广大青少年讲述不一样的科学知识。五年来,100余场青少年科普报告在聊城各校园内展开,惠及师生6万余名。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市科协积极向上争取经费,培育打造39个科普示范项目,建设科普社区41家,户外科普阵地8处,命名国家、省、市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百余家,全市列入免费开放资金补助综合性科技馆1家。2024年4月,向中国科协、省科协申请中国流动科技馆区域换展项目,争取到总价值900万元的6套区域换展科普展品,有力推动了县(市、区)科技馆建设。
科普大篷车、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普报告百校行”等主题科普活动为群众参与科普、学习科技、体验科学提供平台。“聊城科协”微信公众号累计发布科普信息1196期、5114条,“粉丝”数达2.7万人次。第12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底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2.7%。
建牢骨架
坚实组织体系“主动脉”
市科协在加强协会学会组织建设上狠下功夫,推深做实科协系统改革,2020年入选省科协首批地方科协深化改革试点单位。
牢固秉承扎根基层、接长手臂、形成链条、打通脉络的工作思路,积极推动科协组织向基层延伸,扩大有效覆盖,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科协组织网。截至目前,全市各县(市、区)、乡镇(街道)实现科协组织全覆盖,企业科协130家,规模以上企业科协86家,园区科协2家;深化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3+1”工作,积极吸纳“三长”、科技型企业家等进入基层科协领导机构,426名“三长”为科协委员,262名“三长”为科协常委,172名“三长”为科协兼挂职副主席。
市科协第五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市科协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引领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为聊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科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