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孩子们在劳动中锤炼品格
——高新区天津路小学劳动教育小记
■ 刘德策 庞林林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征集活动的通知》要求,经市级遴选、省赛评审等程序,我市高新区天津路小学“打造‘四二三’体系,构筑‘幸福劳动’育人格局”案例入选山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
天津路小学在不断地探究与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符合学情及校情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构建了“基础+特色+渗透+活动”的“四合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深入推动“学科+劳动”双融合课程,建立“全员+全程+全面”的“三全”评价模式。
立足课堂教育 开发特色课程
在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统领下,该校劳动教育结合“自主探索、生动发展”的学风,坚持素养导向,重点关注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与品质这四个维度劳动素养的形成。以“让学生拥有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为目标,开展多学科、全过程的劳动教育。以日常生活劳动为基础,分年级制定劳动清单,设置劳动项目。深入推动“学科+劳动”融合课程,梳理出小学各学科中可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课程,要求各学科教师在教学相应课程时渗透劳动教育。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新课标方案,该校全力构建涵盖一至六年级的课程清单体系,结合学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统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不同要求,内容涵盖校内校外各个方面。各年级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旨在依托劳动教育课堂,开展劳动情感教育和劳动技能培养。
“三全”课程评价 助推快乐成长
根据各学段学生年龄特点,学校建立“全员+全程+全面”的“三全”评价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在天津路小学的教室内,经常能看到摆放着孩子劳动作品的展示架,这是学校为满足各班劳动作品展览需求,专门购置的。依托“三全”评价模式,学生可以利用记日记、填写记录卡等方式记录自己在完成劳动作业中的点滴收获,及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家长、老师也能及时填写过程性评价表,重视学生劳动作业完成的全过程,通过肯定其活动价值,加深其成功的情感体验。
通过劳动作品花式晾晒、微展览等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热情。通过每学期的劳动周开展劳动作业集中考评,以劳动竞赛形式展开,举办劳动技能大比拼,在劳动中比智慧,在劳动中比创新,争做劳动小能手,让劳动作业变得更有趣味、更有质量。
“校内+校外” 劳动教育落地生花
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各处,让校园文化建设“亮起来”。每个班的卫生角、读书角,小到班徽设计,都渗透着每一位学生的劳动。
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学做“水果沙拉”,三四年级学生学习“怎样摘菜”,五六年级学生独立做饭,举办“早餐美食分享会”……学校将“劳动课程”列入全学段课程表,保证每班每周一节劳动课,让孩子“动起来”。
学校将校园环境卫生维护作为劳动课程的内容,学生化身“环境小卫士”,时刻“做起来”。学生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整洁美丽的校园环境,付出了自己辛勤的汗水,更加懂得爱惜学校的一草一木。在劳动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零距离接触,在劳动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同时,为磨炼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创造力,学校经常组织学生走进实践基地,体验劳动带来的乐趣。在艺术博物馆,学生体验“沙画制作”“药囊制作”等项目,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走进航模展示基地,参观农用飞机,观看飞机喷洒农药,体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劳动中有体验,体验中有成长,最终收获的是一种习惯,养成的是一种品格。天津路小学将继续把劳动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成长与习惯养成中,真正落实“让学生拥有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这一目标,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