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墨重彩好“丰”光
——回眸2024系列报道③
■ 本报记者 王军豪
12月12日,天气阴冷,室外最高气温仅5℃,茌平区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现代化温室大棚内却是暖意融融。
一处高标准多功能实验棚内,200余株柑橘树在冬日里茁壮生长,枝干挺拔、叶片肥厚,一派生机盎然。一颗颗饱满的果实点缀在绿叶中,或橙黄如金,或碧翠如玉,或黄绿相间,甚是惹人喜爱。近身一闻,亚热带水果独有的气息甜中带酸、酸中透香,馥郁清新、沁人心脾。随手摘下一颗蜜橘,果肉柔软、酸甜可口,吃完唇齿久久留香。
葡萄柚、脐橙、蜜橘……这些亚热带水果何以在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带的聊城扎根?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翘楚,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智能化管控和绿色能源可提供量身定制的生长方案,让柑橘树能在最适宜的环境下生长。
淮北之地也能种出个大味甜的亚热带水果,聊城的农业发展史又掀开新的一页。
年终岁尾,打开聊城乡村振兴的答卷,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和美乡村宜居宜业,乡村文化绽放华彩。
今年年初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把走好平原特色乡村振兴路径作为全市“三农”工作的重要引领和主题主线。一年来,我市立足平原特点、深挖平原优势、用好资源禀赋,加压奋进、聚力突破,在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产业振兴是打造平原特色乡村振兴样板的关键内容。
2024年第一届黄河故道古桑园桑黄会议暨第一届金耳(临清)产业会议上,与会专家表示,黄河故道的桑树种植与桑黄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围绕桑黄产业发展,临清市全力推进延链、补链、强链,研发了中药饮片、桑黄功能性食品等高端产品,开发出桑黄茶、桑黄颗粒等56种优质产品,年产桑黄中药饮片30吨,占全国市场的70%以上。
一年来,我市深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截至10月底,创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4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58家。目前,全市已有智慧农业应用基地43家,粮油、畜禽加工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阳谷县、临清市、高唐县成功创建为省级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新增绿色食品认证51个,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1个。上半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6.2%。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重要任务。
临清市戴湾镇晁寨村坑塘众多,该村对近90亩坑塘进行改造,采用渔藕种养模式,在藕池中投入小龙虾500公斤,锦鲤1000尾,草鱼、鲤鱼、鲢鱼等1000公斤,通过“路基圆筒”循环水养殖投放鲈鱼苗1万尾,实现人居环境和集体经济“双提升”。
我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排查、大提升、大突破”行动,打造省市级和美乡村示范村193个,其中省级21个、市级177个。共完成农村改厕94.089万户,全市11个县(市、区)130个涉农乡镇(街道)全部建设了农村改厕智能化后续管护平台,9个县(市、区)整县制实现第三方打包开展后续管护服务。
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
高唐县以高级农艺师杜立芝为首席专家,从农业系统、乡镇农技人员中选出70多人组建“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为群众免费提供农林牧渔方面的农技服务,逐步构建起上千人组成的县乡村三级农技人才服务网络,并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用良种良法促增产增收。
乡村治理是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的重要基石。
我市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县(市、区)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切实发挥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作用,确保选优、管严、育强、用好。高标准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8个县(市、区)、3个市属开发区同步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启动仪式。围绕“生于黄河”“兴于运河”“家国情怀”“红色传承”“美德共育”五大主题,我市规划打造文明实践展示带(区)11个,拓展打造大众化、通俗化的文明实践项目。
水城大地,一派“农”墨重彩好“丰”光,一项又一项创新举措、一个又一个发展典型,带动全市农民腰包越来越鼓,幸福感触手可及,推动农业强市建设实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