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让希望的田野充满活力

——从全国两会看乡村振兴发力点

■ 新华社记者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3月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如何更好保障14亿多人“到点开饭”?如何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乡村振兴如何发力?代表委员在全国两会上积极建言献策。

保障粮食安全

守底线还要有成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习近平总书记6日下午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

针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一系列部署:“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一系列有力举措和明确要求彰显端稳饭碗的决心。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东北林业大学教授赵雨森委员说,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不能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粮田必须是良田。

巩固脱贫成果

兜底要牢产业要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云南省昭通市委书记郭大进代表说,下一步要通过线上受理和线下排查“双线并行”,健全常态化监测预警帮扶机制,坚持做到不漏1户不漏1人,分类采取帮扶措施,彻底消除风险隐患。

乡村产业体系越健全,农民增收渠道就越通畅。“脱贫地区面临一个共性问题就是特色农产品的出路在哪里,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商品率、加工转化率,必须加快现代经营主体的培育和经营体系的构建。”云南省农科院院长李学林委员建议。

启动乡村建设

补短板还要提“颜值”

“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五大振兴”中生态振兴的载体。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应从源头端着手。”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代表注意到,报告的部署直击当前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也为农业类市场主体参与乡村建设指明方向,“我们探索推广‘养殖—粪肥—生态农业’的种养结合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强化基层党建

扎实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新村党委书记耿遵珠代表说,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的“密码”之一就是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对基层党员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

殷殷嘱托汇聚起实干苦干的磅礴力量。来自临沧市的全国人大代表姜建萍带来好消息:沧源以边境村为重点积极谋划227个项目,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主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姜建萍说,在脱贫攻坚阶段探索总结的“五级书记抓扶贫”宝贵经验,要在乡村振兴工作上继续发扬光大,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记者 侯雪静 杨玉华 吉哲鹏 杨思琪 字强 周闻韬 邵琨 戴威)

据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2022-03-10 ——从全国两会看乡村振兴发力点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291.html 1 让希望的田野充满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