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我与人大的不解之缘

刘新地

2024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回想起我与人大的不解之缘,心中感慨万千。

1981年,聊城县人大开始设立常务委员会。同年12月,我的母亲当选为聊城县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那年我8岁,人大对于年幼的我来说,就意味着办公室门口高悬的国徽,以及母亲每年开完代表会后带回来的鲜红的代表证。

从母亲口中,我了解到人大的一些工作。“学校改貌”“普九”“计划生育”等是经常挂在她嘴边的话题,让农村的孩子告别“黑屋子、土台子”,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让适龄儿童有学上,让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落实到位是他们的工作目标。下乡进村入户走访调研,接待来访群众征求意见,督促职能部门落实工作任务是他们的工作常态。从1981年到1998年,母亲在人大工作了17年,我也从一名小学生成长为国家工作人员。

2005年9月,我被任命为东昌府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和人大的联系日趋紧密,对人大工作的理解也更加全面。担任区民宗局局长的14年时间里,我先后4次在区人大常委会上接过任命书,多次向区人大常委会汇报民族宗教工作的开展情况,主动接受人大代表对民宗局工作的监督和评议。区人大领导每年都会深入民族村居、民族企业、民族学校、宗教活动场所等开展视察、调研和执法检查。在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民族宗教领域的一些急难愁盼问题得以解决,全区呈现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

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2020年,我被组织安排到东昌府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于我而言,这何尝不是回了“娘家”。2021年,我光荣地当选为区人大代表。从政府机关到人大机关、从监督对象到监督主体,如何完成角色转换、在人大机关做好本职工作成为我时常思考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四个机关”的重要论述,从不同维度揭示了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本质属性和职能属性。置身其中,我感受到在“四个机关”科学定位指引下人大的新变化:理论学习、业务培训常抓不懈,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监督问效精准发力,视察调研成果显著,专题询问直面问题,代表履职勤勉尽责……每项工作都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而我作为人大机关工作人员、人大代表,有幸参与其中。走村入户,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帮助何庄村自闭症儿童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协调解决后二十村雨季内涝问题;为贫困户争取天然气安装补贴资金。利用自己的专长和工作经验对专委会成员进行民族宗教法规政策的培训;与专委会成员共同商讨制定视察调研内容,对政府职能部门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时刻牢记自己人大代表的身份,注意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协调解决了清平街和奥森路交叉路口信号灯过短问题;向建设部门建议,解决了水韵花都北区居民反映强烈的地面损坏问题等等。

转眼间,来人大工作已经快4年了,与人大结缘也已经40多年。人大承载着我童年的记忆、青春的梦想、中年的奋斗,还有对母亲深深的怀念,这种情感难以割舍,这种缘分将一直延续,而我也会继续为她的发展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作者系东昌府区人大常委会机关三级调研员)

2025-01-09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3094.html 1 我与人大的不解之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