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技,拓宽丰收之路
——看东昌府区如何提升粮食产能(下)
■ 本报记者 胡欣
本报通讯员 张振祥
秋收冬藏。在冬日的晴空下,东昌府区广袤的田野,正孕育着来年的丰收。
一亩地能打多少斤粮食,对于农民来说是笔小账,但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来说却是笔大账。如何让更多农民的粮田产量追上高产田的产量?如何聚拢零散土地,让好技术有用武之地?“想让集成技术顺利地推广应用,关键是要有连片的土地和规模化的经营。”东昌府区副区长胡瑞恒说。
良技促“增粮”
闫寺街道辛王顺家庭农场有限公司田地里,麦苗青绿。“小麦采用我研发的小麦无垄栽培技术,没有地形限制,没有垄,解决了缺苗断垄的问题。种子均匀播撒在土壤中,不再拥挤,有利于根系生长,提高分蘖能力,产量比传统模式增长百分之十左右。”农场负责人、种粮大户王伟查看着小麦长势说。
2023年,王伟承接了东昌府区10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项目。他对自己购买的免耕气吸式播种机进行改装,增设水肥一体设施,播种后不需要追肥,也可以提前造墒,让种子更快发芽,种植增收20%。2023年,他种植的小麦最高亩产量817公斤,玉米最高亩产964公斤。
东昌府区利用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大力发展大型动力机械、联合作业机械、先进植保机械等先进农机装备,目前,全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99%以上。
为科学种粮,东昌府区集成示范推广“吨半粮”产能技术模式,推行“五良”融合机制和“六统一”管理方式,建立专家巡回指导和农技人员包片制度,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链式推广服务模式,推进小麦、玉米高产高质高效生产技术落地,促进小麦、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2024年全区夏粮单产达483.52公斤,较去年增加7.3公斤/亩。
科技赋能,产能提升。东昌府区锚定单产提升攻坚目标,聚焦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深入分析生产中的短板弱项,整合集聚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向创建“吨半粮”产能区倾斜。
东昌府区有小麦单产提升种植主体21家,共计10175.5亩,产量均超过平均水平的10%。玉米单产提升种植主体31家,共计10813.5亩,经过测产,产量均在700公斤以上。
良制保“粮安”
行走在东昌府区乡村,感受深刻的是,流转的土地多了,成片连方的土地多了。
梁水镇田园村共有961人,998亩耕地。2022年1月,村里成立了由党支部领办的东昌府区香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村里以合作社的名义将土地打包托管给兴农农机合作社,每亩地每年有900元保底收入。合作社将毛利的40%给村民分红,10%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每亩地每季可得分红260多元,一年就是500多元,一亩地年收入超过1400元。
东昌府区依托强农惠农扶持政策,探索“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党支部+”模式,确定包括播种、喷药、追肥、收割等在内的多个生产托管服务环节,农户可自主选择半程托管或全程托管,通过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分散经营的土地整合起来,进行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从而提升单产,增加效益。
目前,全区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农业生产托管面积80万亩,服务小农户11万户。争取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750万元,服务12.5万亩农田,惠及2万户小农户。
带动农民、技术服务、连接市场、引领发展……如今,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成为种粮“主力军”,粮食生产也变得更加精细化、规模化、集约化。随着农业发展理念和路径的变化,东昌府区涌现出一批种粮大户、托管大户、合作社,成为推进粮食发展的重要一环。
“我们将充分发挥种粮大户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稳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让‘小田变大田’‘大户带小户’,着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东昌府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邓晓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