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六个新聊城’”新闻发布会(第五场、第六场)举行
聚力建设时尚宜居的美丽新聊城
本报讯 (记者 赵宗锋 刘亚杰) 3月10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在市融媒体中心举行“聚焦‘六个新聊城’”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第六场),邀请市委宣传部、市水利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围绕建设时尚宜居的美丽新聊城,介绍开展的重点工作,并回答记者提问。
市委宣传部
持续做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健介绍,近五年以来,我市全面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这与目前我市倡导的建设“六个新聊城”战略思路高度契合。市委宣传部将继续以人民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做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为建设美丽新聊城开新局、谋新篇。
坚持创建引领,突出以人为本,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建设美丽新聊城的综合性工作载体,着力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打造城市形象;坚持协调创新,突出城乡共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形成以市带县、以县带乡、以乡带村、市县联动的全域创建格局;坚持统筹布局,突出问题导向,注重从小处着眼、从基层抓起,多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做实事;坚持建管并重,突出机制建设,把好经验好做法作为基础性制度进行固化安排,强化刚性约束,实现创建工作持续深化提升;坚持理论宣讲,突出培根铸魂,组建文明实践理论宣讲队伍,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千家万户;坚持品牌打造,突出形象宣传,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和音频等宣传作品,切实提升群众的知晓率、参与度和满意度;坚持典型选树,突出标杆引领,积极组织开展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十百千”典型培育推广行动,开展标杆引领活动。
市水利局
全面建设美丽幸福河湖
市水利局副局长张胜昔介绍,全市水利系统将统筹推进水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水生态建设,进一步增强全市水安全保障能力、提高水利现代化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紧抓水旱灾害防御,在筑牢现代水网体系上发力。抓好现代水网规划编制,谋划建设一批“河、湖、库、渠”连通工程、拦蓄工程,实施引黄灌区现代化改造、河道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构建集防洪排涝、引水供水与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多功能于一体的水系布局,打造具有聊城特色的现代水网体系。紧抓深度节水控水,在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上发力。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保持取用水规范化管理高压态势,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紧抓河湖保护治理,在塑强水城生态宜居优势上发力。立足聊城“水”的特色,推进河湖长制提档升级,积极打造无违河湖,到2023年,全市1400多条河湖全部建成美丽幸福河湖,科学开展生态调水补水,保障河湖生态流量,切实提升水域生态环境质量。
市文化和旅游局
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赵艺民介绍,文化和旅游部门将立足聊城深厚的人文底色、丰富的旅游资源,依托黄河、大运河交汇的区位优势,高铁便利的交通优势,“城湖河一体”的生态优势,牢牢把握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大机遇,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丽新聊城贡献力量。
建设魅力古城,让古城充盈“烟火气”。探索市直文艺院团在古城区开展常态化剧场演出,引入时尚新业态,繁荣夜间经济。建设活力城区,让水城飘满“书香气”。举办消夏音乐节、中国戏曲(黄河流域)红梅大赛、全国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倾力打造“书香聊城”品牌,“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建设不少于50家城市书房。建设精品景区,让县域旅游“涨士气”。把全市重点景区打造成为展示美丽新聊城的窗口,打响运河临清、红色莘县、水浒阳谷、养生东阿、书画高唐等文旅品牌,逐步壮大县域旅游经济。建设美丽乡村,让农村聚起“旺人气”。用好用活全市17个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资源,让乡村旅游托起百姓富裕富足的“金饭碗”,塑造乡村宜居宜业的新形象。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与活力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景臣介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立足打造有高度、有厚度、有温度的城市,完成主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在主城区层面,运用城市设计方法,整体统筹、协调各类空间资源,合理组织开放空间体系与特色景观风貌系统,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与活力。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重点推进黄河两岸废弃矿山修复治理,积极探索土地整治与多要素的综合跨界融合,整体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
统筹好黄河、大运河等河道自然岸线和滩区生态建设,高标准建设黄河国家森林公园,着力打造牡丹、芍药、玫瑰等黄河廊道花海景观,形成黄河下游绿色生态廊道。积极推进实施世行贷款项目,对马颊河沿岸国有林场进行改造提升。开展西湾森林湿地规划设计和建设,打造具有聊城特色的森林湿地生态保护样板和自然科普教育、生物多样性基地。创新实施“南竹北移”工程,依托百竹园、吕才纪念馆打造竹子文化馆,建立北方竹种种质资源库,推动“南竹北移”技术转移和苗木繁育中心建设,因地制宜打造竹林风景线和盐碱地竹林生态新样板。扎实推进造林绿化和乡村绿化美化步伐,开展“一村万树”行动。
市生态环境局
擦亮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广海介绍,市生态环境局将实施机制创新、能力提升、集中整改、排污审计4大基础性保障工程,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夯实根基。构建空间格局,严格执行《聊城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重点解决大气环境格局性污染、改善马颊河及徒骇河水环境质量、破解产业布局与环境格局不匹配等问题。构建结构格局,以新一轮“四减四增”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全面完成省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持续深入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防控,做好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急等工作。强化智慧监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能力和水平。围绕噪声、异味达标扰民等问题,小切口进入,切实从源头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工业企业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开展“审计式监管试点”工作,按照排污许可的相关要求开展固定污染源全过程监管。充分发挥规划环评的空间布局和源头引导作用,落实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推进环评审批和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制度化、规范化,为新旧动能转换等重点项目建设开辟绿色通道。
市城管局
推进城市管理工作提质增效
市城管局副局长孙慧芳介绍,市城市管理局将按照建设有高度、有厚度、有温度城市的要求,精耕细作管理城市,确定2022年为城市管理“全面提升年”,以打造生态美丽、滨水宜居的公园城市为抓手,全力推进城市管理工作提质增效。
实施城市功能全面提升行动,排查梳理、统筹解决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实施城市风貌全面提升行动,打造干净、整洁、美观、时尚的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实施市容秩序全面提升行动,加强城市乱象治理,维护良好城市秩序,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实施公用服务全面提升行动,优化公众体验,促进民生改善,实现安居宜居;实施城市安全全面提升行动,全面排查整治城市风险隐患,扎实做好城市防汛工作,确保城市安全运行。
加强城市管理法治建设,建设智慧城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构建大城管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