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塘“变身”泥生金
■ 文/图 本报记者 任焕珍
本报通讯员 周长祥 韩雪
近年来,冠县辛集镇积极发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作用,立足本地实际,不断探索废旧坑塘的开发利用新路径,成功实现了改善人居环境、拓宽致富渠道、增加集体收入的共赢。
春节临近,辛集镇五岔路村的莲藕迎来了丰收。1月15日,记者看到藕农们正在坑塘里采收莲藕,他们动作娴熟,一根根莲藕很快便挣脱出泥泞,露出白胖的身形。五岔路村党支部书记宋以平说:“你看这个藕,又粗又大,挖出来马上就能打包发往全国各地。”
在藕池的岸边,同样热闹非凡。村民们架起炉灶,将新鲜的莲藕送上餐桌。经过切片、夹馅、挂面糊后油炸,炸至两面金黄,阵阵香味扑鼻而来。村民们围站在一起,边做边吃,其乐融融。宋以平告诉记者,通过莲藕和泥鳅的种养结合模式,为村里增收了30余万元。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开发剩余的40亩闲置坑塘,进一步增加集体收入。
辛集镇电商助农团队将直播间搭到了采摘现场,在线展示新鲜采摘和制作藕盒的过程,并与观众热情互动,成功吸引了众多消费者下单。为了培养更多电商人才,辛集镇利用新农村夜校平台开展教学,手把手教农户直播带货,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辛集镇通过梳理闲置资产、项目盘活带动的方式,对全镇111处共计780余亩坑塘进行了改造提升。他们因地制宜地发展出了莲藕种植、电商锦鲤、休闲文旅等多元化产业,真正做到了让沉睡资源变废为宝,成功打造“水韵农乡”特色品牌。
辛集镇副镇长曹洪涛说,该镇推动实现生态保护、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的“三方”共赢,激活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近年来,冠县聚焦“富民强镇”目标,坚持“以水为媒”路径,不断创新模式、改革举措,成功盘活了废弃低效坑塘。目前,冠县已为55个村庄的879.3亩坑塘依法办理了《水域滩涂养殖证》,规划打造了40余处生态坑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