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举改革旗帜 汇聚攻坚合力 奋力开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 高新区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供了清晰路径和精准落点。高新区将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认真落实市委“6293”工作思路,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目标,锚定“产业立区、创新兴区、改革活区、融合强区”不动摇,高举改革旗帜,锐意改革攻坚,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改革落实,推动全会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在高新区落地见效,奋力开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锚定“产业立区”,推动质量变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因地制宜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健全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高新区重点围绕绿色化工和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优势产业抓改革、提质量,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一是聚焦壮大绿色化工产业上项目。统筹做好鲁西集团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工作,全力打造千亿级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对总投资108亿元的7个鲁西园区北扩项目实行“一项目一专班”,共同谋划推进,确保扩区批复后加快落地建设。二是聚焦升级高端装备产业上项目。加力提高非鲁西项目占比,聚焦纺织机械、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三大方向,实施“高端装备产业十强培育计划”,重点打造智能装备产业园区,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全年新增产值实现新突破。三是聚焦培育新质生产力上项目。围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芯片研发等领域深度挖掘新质生产力关键项目,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持续探索国家碳计量中心(山东)合作共建新模式,争取落地一批高精尖碳计量技术项目,为全市乃至全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锚定“创新兴区”,推动动力变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新区聚焦功能定位,融合人才、平台、政策等要素资源,汇聚创新新动能。一是加力壮大创新主体。深化科技与金融双向赋能,有针对性地谋划一批战略引领型项目,构建“众创—孵化—加速—产业”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挖掘培育一批技术底座型企业,促进各类创新主体提升创新能级。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在科创平台“提峰”上攻坚突破,抢抓省重塑实验室体系机遇,引导企业围绕高能级研发平台标准加快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科研创新平台体系。三是加速汇聚创新力量。坚持把人才摆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推动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相互成就”。充分发挥人才集团和产业专班作用,加快建设人才大数据中心,动态掌握重点企业人才需求,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落实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加强人才子女入学、科研条件、住房等保障力度,为各类人才“拓渠道、搭平台、引资源”,推动人才引育“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推动人才引育工作提质增效。
锚定“改革活区”,推动效率变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高新区坚持问题导向,树牢“有解思维”,实施“重大改革成果多点突破”“创新攻坚能力持续提升”两大行动,聚焦阻碍发展的堵点难点和推动发展的关键事项深化改革。一是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树牢有解思维、优解思维,加快理顺教育、卫生、文旅、人社等职能,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推动职能高效运转。围绕“三提一转”总体思路,全力支持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实现融资提速、项目提质、管理提能。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落地为准、服务为本”,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各项手续办理流程,不遗余力推动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效,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三是持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健全外商投资企业直接联系制度,深化常态化交流,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全力解决外资企业开户、落地难题。推动外贸企业扩量提质,抢抓“新三样”风口,出台跨境电商产业园招引政策,促进中小微企业“借船出海”,全力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锚定“融合强区”,推动城乡变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高新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以城市更新推动城市焕新,以片区打造引领全域振兴,打造宜居宜业新区。一是着力提升城市品质。聚焦居住成本、文化底蕴、人居环境和出行交通等方面,将核心需求和城市更新有机结合,加强高品质住宅、高质量物业供给,加快公园绿地开放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以九州洼月季旅游景区为代表的特色景区,加力争创4A级景区。二是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发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按照“示范引领、连片打造”思路,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进一步扩大“许营好品”“顾乡有礼”“优选九州”等品牌影响力,推动顾官屯镇争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许营镇争创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果。三是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夯实医疗事业基础、提升教育事业水平、健全特殊人群服务体系、守牢一排底线等举措,着力解决好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把高新区建成一座有温度的幸福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