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为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 市科技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科技体制改革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举措。市科技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要求,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持续深化落实市委“6293”工作思路,坚持围绕产业抓科技、壮大产业强科技,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不断做强全市高质量发展科技引擎。

完善科技企业培育机制,壮大科技创新主力军。现代科技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的综合体系。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市科技局坚持一手抓龙头企业,“一企一策”推动龙头企业创新能力跃升。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技术攻关项目,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发挥示范带动和支柱引领作用。一手抓高成长企业,遴选一批研发投入占比高、复合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高、拥有核心“硬科技”的“三高一核心”中小企业,持续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助其成为聊城经济的新支柱。同时,毫不放松地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打造“规模大、质量优、后劲足”的科创企业集群。

完善创新平台支撑机制,打造产业发展主阵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从“技术创新主体”到“科技创新主体”,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表明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使命、任务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市科技局抓好“一链一院”建设,在全市12条重点产业链均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科研机构的基础上,出台绩效管理办法,加强管理指导,促进其真见成效、多出成果。抢抓山东省重塑实验室体系的机遇,引导重点企业围绕高能级研发平台标准逐步规范升级,力争在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上实现量质齐升。抓好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的争创工作,通过实施任务清单、强化绩效评价等方式,全面提升平台的产业契合度,在集聚高水平人才团队、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建强各类创新园区,支持配合聊城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加快大学科技园、孵化器等各类科创载体建设,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新高地。

完善研发项目实施机制,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针对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资源分散重复的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坚持“四个面向”,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市科技局改进科技项目凝练和组织实施机制,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紧扣国家、省政策导向和企业技术需求、技术趋势,争取参与实施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农业良种工程等省级、国家级科技计划。探索市县联动、多方参与的项目指南形成机制,深挖产业创新堵点、断点,对项目资源早摸排、深挖掘,储备一批优质研发项目。

完善科技人才引育机制,打造科技发展硬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市科技局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深度匹配人才资源,通过实施省级、国家级人才项目,建设研发平台等方式吸引集聚更多高层次人才。发挥平台聚才引才作用,广泛搭建人才载体,引导企业通过建设“人才飞地”、院士工作站等多种方式,柔性汇聚人才资源。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推动实现“以赛引才、以赛促研”。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组建服务团,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开展定点帮扶、成果转化、技术培训等,助力乡村振兴。

完善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培育产业升级新动能。针对高质量科技供给不足的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市科技局深化产学研合作,实施“百校联百企”行动,积极为技术找场景、为成果找市场,促进专家与企业家、成果与资本精准对接。扩大“科技副总”选聘范围,促成更多专家为我市企业开展成果转化。遴选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争取更多入选“山东好成果”。大力发展技术市场,积极融入对接山东科技大市场,筹建聊城科技大市场和山东轴承专业技术大市场。做好科技金融文章,探索“拨、投、贷”联动模式,推动银行资金、创投资本、保险资金等投入科技创新领域,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2025-02-10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4537.html 1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为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