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清臣过上“牛”日子
■ 刘桐 郭洪广
春光明媚,天气渐暖。3月8日,走进位于高唐县固河镇郭庄村北的鲁源肉牛养殖场,200多头牛分类圈养在一个个标准化的牛栏里,牛儿从牛栏里露出头来,正悠闲地吃着草,不时传出“哞哞”的叫声,几名工人在一旁忙着添加草料、清理牛粪。
“这座牛棚里都是成年牛,那座牛棚里都是小牛仔,得分开养,要不然会‘打架’,这些都是我的宝贝,得好好伺候着。”看着眼前的一头头牛都膘肥体壮、毛色油亮,养殖场负责人王清臣心里乐开了花。
王清臣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他每天早上天还未亮就要起床,为的是让牛儿尽早地吃上“早餐”。其间,他还要抓紧时间打扫牛棚卫生,一直忙到上午10点左右自己才能吃上早饭。“最近牛肉很畅销,这几天,我已经接到了济南、石家庄等多地老板打来的电话,问我卖不卖牛,我都没答应。”王清臣说,“目前养的牛有利木赞、西门塔尔、蒙贝利亚等品种,生长快,瘦肉率高,品质好,经过10个月的饲养,每头牛的体重达到1000至1200斤,现在正是育肥的关键时期,每头牛每天可以增重3斤左右,等再饲养1个月后往外销售,预计每头牛能多赚1500元。”
王清臣今年56岁,在养牛之前,他开过大车,经营过超市,还从事过水产养殖。随着牛肉价格不断上涨,他瞄准商机,萌生了养牛致富的想法。2010年,王清臣多方筹措资金300余万元,在郭庄村通过填坑建起了一个占地15亩的养殖场,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养殖肉牛。
起初,由于缺乏养殖技术,王清臣养的100头牛出栏率很低。面对这种情况,他并没有灰心,而是虚心向专家请教。此后,王清臣白天围在牛舍旁,给牛喂水喂食,清理粪便,观察牛的生活习性,晚上,他就在灯下学习养牛知识。慢慢地,王清臣积累了丰富的养牛经验,掌握了防疫、消毒等关键技术,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养牛专家。
如今,王清臣的养牛事业越做越大,每年出栏400多头牛。在草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去年到今年初育肥出栏426头牛,盈利60多万元。
作为一名养牛大户,王清臣深知其中的艰辛与不易,为了让乡亲们少走弯路,他在掌握了养牛技术并扩大规模以后,先后帮助带动周边20多户村民走上了养牛致富的道路,并在技术资金、销售渠道等方面为村民提供帮助。
为了消除养殖场的粪水污染,王清臣按照相关环保要求,在养殖场内添置了治污设备,配置了牛粪处理设施,铺设了排污管网,还免费为乡亲们运送牛粪,作为种植蔬菜、瓜果和家畜草料的有机肥,实现了“养殖—种植—养殖”的绿色循环发展。
“养牛,必须养好牛,生活才会更牛。”谈及下一步的打算,王清臣乐呵呵地说,“在未来一两年里,我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实现存栏量800头,依托咱本地的优势资源,把养殖场经营得更加红火,带动更多农户走‘牛’路、念‘牛’经、发‘牛’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