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出非遗大文章
——记省级非遗聊城少林拳代表性传承人郭新全
■ 文/图 本报记者 李兆宪
“练拳先要练心,如果心不静,只能徒学其形,而无法得其神。”3月6日清晨,聊城少林拳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郭新全来到开发区蒋官屯街道李太屯社区休闲广场,一边进行动作示范,一边耐心地向学员们介绍。他每个周末都会带着学员到这里习练少林拳,学员们一招一式学得有模有样,一拳一腿打得虎虎生风。
现年54岁的郭新全出生于武术世家,是聊城少林拳师郭汝河(《聊城市志》记载:聊城少林拳于清乾隆年间传入,在民国时期由郭汝河、王士诚等人发扬光大)的玄孙,自幼师从祖父郭焕贵练习少林拳,从那时起,郭新全的命运就和聊城少林拳紧密连接在一起。
“身边人都说,武术是他一生的‘伴侣’。有时,为了研究一个动作,他连饭都顾不上吃。”在郭新全妻子眼中,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武痴”。
令人欣慰的是,郭新全的执着与付出得到社会的认可——聊城市武术协会会长、聊城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试聊城考办主任……一项项新职务、新身份所蕴含的责任与担当,让郭新全毫无保留地投身到武术事业当中。
2015年5月,郭新全参加山东省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获得了男子组对练一等奖;同年7月,他还获得山东省第五届武术比赛器械对练一等奖……多年来,郭新全频繁带队参加省、市级武术比赛,凭借扎实的武术功底,在各大赛场上大放异彩。此外,他还发起成立聊城市传统武术协会,后与聊城市武术协会合并,由其担任聊城市武术协会会长。几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聊城武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挖掘整理多项国家及省市级非遗武术项目。在他的努力下,山东体育学院武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成功落户聊城,为我市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满载的荣誉并没有牵绊住郭新全前行的脚步,在他眼里,武术存在的意义绝不仅是强身健体,更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将聊城少林拳传承下去,是其初心,也是其义务。自1984年起,郭新全分别在东昌府区新区小学、原聊城第十中学、开发区各个村庄开班授课,传授少林拳,受益学员达千余人。
“非遗武术文化的传承,就是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前不久,郭新全作为市政协委员,在今年的市两会上,提交了关于推进“武术进校园”的提案,希望在中小学开设武术课程,帮助青少年强身健体的同时,也能真正让传统武术在聊城得到良好传承与发展。“最近几天,我们已经对接了开发区实验小学,每周都会走进校园为孩子们传授聊城少林拳技法。”郭新全告诉记者。
江河眷顾奋楫者,星光不负赶路人。数十年来,郭新全的努力没有白费。2月28日,他收到了一份意义重大的“礼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拳(聊城少林拳)的认定牌匾,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同时也是对聊城市非遗保护工作的认可。
“武术已列为2022年第四届夏季青年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这标志着中华传统武术正式登上奥运舞台,这让我们这些非遗武术传承人对武术事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与动力。”郭新全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被挖掘出来,让更多人触摸到隐于时光长河里的文化记忆,与聊城少林拳一同被认定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武术类项目,还有东阿大红拳、东昌府区流星锤。“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聊城的非遗武术必将会走出山东、走出全国、走向世界。”展望中华传统武术的未来,郭新全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