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营商环境之优谋高质量发展之势
——解读聊城“环境+招商+产业”共生密码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赵宗锋 李政哲
大运河畔,东昌湖碧波荡漾;鲁西平原,新时代春潮激荡。
新春伊始召开的全市“作风深化、实干争先”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动员大会明确提出:要塑强五大作风、抓好十个“着力点”,进一步深化“三提三敢”,以作风深化筑牢改革根基,以实干争先激发创新活力,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实现突破性变革,为聊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其中一个“着力点”,便是着力优化发展环境,降低企业综合运营成本,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这是要求,是举措,更是承诺。
营商环境是软实力,更是竞争力。聊城,正搭“舞台”、筑“跑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力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
栽好梧桐引凤栖:
营商环境的“聊城温度”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
在聊城广大党员干部看来,营商环境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必须用“绣花功夫”精雕细琢。
上线120个“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场景,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环节均压缩50%以上;争取省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改革试点,推出“免申即享”政策近700项……过去一年,聊城营商环境软实力的提升,有目共睹:
在冠县,“营商之冠 安商之县”品牌越擦越亮。全省首个“拿地即开工+五证齐发”棚改项目——冠县代屯二期棚改安置区项目至少提前半年开工建设;
在莘县,工业企业项目“建成即投用”等审批模式,帮助香益客食品年产食品调味料2万吨项目投产时间较之前提速60天左右;
在高唐县,投资项目跨领域“多评合一”模式,帮助国际陆港污水处理厂项目实现受理、踏勘、评审环节减半;
在开发区,打出“策划即入库”“拿地即开工”“联验即发证”系列组合拳,让乖宝年产10万吨高端宠物食品项目从土地摘牌到取得开工手续仅用时11天。
……
聊城的惠企温度,不仅体现在办事效率上,还体现在法治保障的细枝末节。
在东阿,公检法司联动、法治东阿“首席+”优化营商环境模式,科学精准提供“护企、安企、爱企”的企业发展环境,被中国法学会推广。
在临清市,聊城市浙江商会会长、临清市智造小镇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乃相同样深有感触:“连城智造小镇烟店轴承产业园项目已经运作6年,其间各级分管领导换了好几位,但他们都一如既往地为项目提供优质服务,坚定履行之前的合约与承诺。这让我们特别安心,也特别开心。”
全面创优营商环境,以改革破局,更要以创新赋能。
以轴承“智造”为例,临清市出台了13项政策支持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广“烟轴云科”集成改造方案,企业改造成本控制在10万元左右,真正让每家轴承企业“改得起、转得好”,目前规上轴承企业数控装备应用率已超过95%。
数字化改革浪潮推动聊城在“城市大脑”智慧中枢打造、“无证明城市”建设之路上越走越顺畅,办事流程更加精简迅捷、惠企服务更加精准高效,让企业感受到的是春风拂面、暖意融融。
千帆竞发势如虹:
招商引资的“聊城路径”
2月26日,在乖宝宠物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工厂扩产项目现场,12号车间新建成的4条生产线已开始试生产。
“这是国内产能最大的单体车间,正式投产后可年产宠物主粮产品15万吨。”该公司董事长秦华介绍,目前正是宠物经济发展的机遇期,公司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做强自主品牌,持续巩固国内市场。
自2009年以来,该公司在聊城连续多年追加投资提质扩能,进一步稳定了行业龙头地位。
提质扩能,打开了领军企业的新天地。这背后,是企业和地方的双向奔赴。
聊城自古有重商崇商的优良传统,作为中国商业文明的重要象征,京杭大运河穿越聊城数百年,创造了“舟楫如云、帆樯蔽日”的繁华景象,矗立在运河岸边的山陕会馆就是最有力的印证。虽历经百年风雨,但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基因已经深深镌刻在了这座千年古城。
如今,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加速推进,聊城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机遇期、借势突破的腾飞期,招商引资更加精准高效。市级领导同志外出抓招商,在聊城已成常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定期带队外出开展重要招商活动,市级有关领导同志作为产业链链长带队外出开展产业链专业招商活动。这种决心与诚意,无疑为聊城高质量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聊城把招大引强、招新引优作为加快制造业强市建设的重要引擎。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高质量发展“聚力攻坚突破年”,聊城重点实施十二项提升行动,其中实施“招大引强”提升行动列在首位。
2024年,聊城先后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多地开展精准招商对接活动,成功举办2024聊城(青岛)投资合作暨绿色食品产业推介会、高铁沿线知名企业聊城行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打响了“投资聊城”品牌。聊城还先后借助儒商大会、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高能级平台,对接高端企业、推介优势产业、引进高能级项目,开展一系列深入广泛的招商对接活动。
招商引资步履不停,文商旅融合抢抓先机。作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旅资源丰富、商业发展环境优势明显的城市,聊城具备加速文商旅融合发展的优越条件。聊城坚持文商旅共同发力,今年将在北京举办“两河明珠 ‘京’彩绽放”——聊城文商旅北京宣推活动,唱好宣传推介和“双招双引”连台戏,聊城“两河明珠”城市的独特气质和人文情怀定会愈加深入人心。
区位优势是招商引资的“硬条件”。随着济郑高铁的开通等一系列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成投用,聊城区位优势愈加明显,为未来发展带来崭新机遇。鲁西国际陆港成功获批联合国“CNLCH”国际港口代码,成为国际运输的“始发港/目的港”,保税仓库及二期监管场站启动,进口木薯淀粉(超市)分拨中心同步揭牌,正进一步放大鲁西国际陆港的枢纽节点功能、强化辐射带动效应。与济南、郑州、青岛等“万亿城市”为邻,对于聊城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可谓机遇满满。
如今,聊城正加速构建东融省会经济圈及胶东经济圈、西接中原经济区、北依京津冀、南连长三角、直通粤港澳大湾区,“高速成网、高铁叠加、飞机起降”的区域性综合立体大交通体系,加速成为“江北经济金三角”的枢纽城市和“京冀鲁豫”区域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万木争荣春满园:
民营经济的“聊城气象”
2月27日,在位于茌平区的信发集团有限公司信源新型环保建材产业园,生产车间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在这里,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固体废物经过综合利用,变为世界先进的格林策巴赫新型环保石膏板。
“我们打造的能源、铝、化工、生态环保四大产业链条,有效解决了固废大量占地、污染土壤和大气等问题,同时还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信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怀涛介绍,公司发展循环经济年可节约资金100多亿元。
在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信发集团有限公司榜上有名,位居第18名。
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尤其是在机械装备、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领域,民营企业以引进先进技术、提升自动化水平、加大环保投入等为抓手推动生产方式现代化。
通过对高端铝材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位于茌平区的山东信通铝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铝箔产品最薄可达0.007毫米,相较普通产品薄了一半,相当于一张A4纸的1/15。“0.007毫米的双零铝箔接近行业内的极限。”该公司副总经理窦汝新介绍,项目采用新型铝合金铸轧工艺,可生产出高纯净、细晶粒铸轧坯料,保障后续能获得高品质、高性能高端铝材。
“技术提升后,铝箔可适用于更高端的产品,市场竞争力也提高了。”窦汝新说,目前,公司铝箔产品主要销往江浙沪地区,在东南亚、韩国等海外市场也有不俗的销量。
民营企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生力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离不开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在冠县,集科普、观光、旅游、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冠县灵芝文化产业园,正生动书写着“小灵芝撬动大产业”的共富故事;在莘县,预制菜食品、大豆蛋白精细加工龙头企业正推动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让农民在发展特色产业中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近年来,聊城深入实施民营经济护航行动,设立“企业家日”,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用好“亲清会客厅”等政企沟通服务平台,用活各类产业支持政策,着力破解民营经济发展瓶颈,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统筹兼顾、全力推进,加快打造黄河下游先进制造业基地,民营经济不断焕发新活力,民营主体持续发展壮大,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数据显示,聊城民营市场主体占全部市场主体总量的90%以上,创造了68%以上的税收,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57%以上。
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当前,聊城正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担当,在鲁西大地绘就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东昌湖,波光粼粼中倒映的不仅是千年古城的倩影,更是一个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璀璨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