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河明珠闪耀文明之光
■ 夏旭光
在大运河、黄河连绵不绝的波涛声中,新时代雷锋精神深深地融入聊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这座“两河明珠”城市绽放璀璨的光芒。
这是精神图腾的当代解码。雷锋精神从来不是僵化的道德教条。从上世纪六十年代雷锋工作日志里记录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朴素信念,到如今齐鲁时代楷模杜立芝“一生只为一事来,始终奔着群众去”的人生信条;从“胖东来超市前的跨栏救人”到“公交车司机的智勇追踪”,雷锋精神变的只是载体,不变的是那份“甘当螺丝钉”的赤诚,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品格,诠释了奉献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这是城市文明的志愿密码。据了解,聊城市注册志愿者总数已突破98万人,志愿服务团队5200余支;“金晖助老”为老服务和“牵手关爱”为小服务为“一老一小”送去了关爱,临清运河文化宣讲团、“保护母亲河”志愿者计划、“绿动水城”植绿护绿志愿服务、“水城环保周”美化净化志愿服务、“暖冬行动”春运志愿服务等活动如火如荼,这是聊城在志愿服务领域的深耕实践,是志愿服务重构城市治理格局的生动实践。志愿服务已从道德自觉升华为制度文明,这种转变正如随处可见的志愿者服务站,既是温暖的港湾,更是文明的灯塔和文明基因的现代表达。
这是向善而行的未来图景。当各种“为民办”小程序实现群众诉求快速响应时,当“信用+幸福食堂”实现志愿服务与孝老敬老“双向奔赴”时,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志愿服务形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赋能,更是文明迭代,志愿服务已从道德自觉升华为城市治理智慧。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雷锋精神的种子搭乘科技东风播撒更远。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取决于有多少高楼大厦、人文景观,而取决于它让人感受到的舒适、温暖;文明的厚度,不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而在街巷间流动的善意中。当每扇窗户都透出善意,每条街巷都流淌温暖,每条河流都跃动志愿的浪花,雷锋精神便有了扎根生长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