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万吨秸秆去哪了
■ 本报记者 苑莘
“去年底,这个路口堆积着很多秸秆,但很快就被卡车运走了。”2月27日,在莘县董杜庄镇滨河路旁,瓜农刘建说。当地群众因种植西瓜发家致富,但也曾被逐渐增多的瓜秧所困扰。如今这个问题正在逐渐得到解决。
莘县瓜菜菌复种面积100多万亩,产量常年保持在500万吨以上。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大量秸秆如何科学合理利用,成为困扰当地农业部门多年的“老大难”。据莘县农业农村局统计,莘县蔬菜主要有春、秋两茬,蔬菜秸秆出棚集中在6—7月、11—12月,蔬菜秸秆总重量有50万吨左右。莘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赵洪全介绍,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这些蔬菜秸秆的出路主要有秸秆还田、生产有机肥和生物质发电。
首先是蔬菜秸秆直接还田。赵洪全介绍,蔬菜秸秆直接还田是现阶段秸秆综合利用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秸秆还田发酵后变成有机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打破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透气性,有利于根系下扎,能够提高作物产量,改善蔬菜品质。
翻开莘县农业农村局制定的《设施蔬菜秸秆还田技术意见》可以看到,该县正积极推行蔬菜秸秆不出棚管理,推广蔬菜秸秆就地粉碎还田模式,推动蔬菜秸秆由“农业废物”转变为“生物菌肥”,形成了“秸秆—有机肥—农作物”生态循环模式。
其次是变废为宝,生产有机肥。该县在蔬菜换茬的高峰期,蔬菜秸秆源源不断地从棚内运送到秸秆集中存放点或有机肥生产厂家,经过粉碎、发酵、高温杀菌等工艺处理,添加鸡粪、菇渣等再加工,最终形成生物有机肥。在该县积极推广林下养殖食用菌的张增学介绍,他们在蘑菇培养基质中大量使用废弃秸秆,推动了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
莘县还积极推进蔬菜秸秆炭化。这种利用方式主要是利用新技术把蔬菜秸秆经过粉碎、干燥、炭化加工成生物炭或生物炭肥。生物炭肥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保水保肥性能,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残存农药,修复受损和污染土壤,重建土壤微生态平衡,在土壤修复、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最后一种利用方式是生物质发电。该县运用移动式秸秆粉碎机把蔬菜秸秆进行粉碎、压缩成块,用于生物质发电。该工艺简单实用,还能提升蔬菜秸秆的利用价值。过去几年,莘县坚持疏堵结合、储运一体,创新建立“统一收集、定点存放、集中处理、循环利用”处置模式,积极引进生物质能源项目,提高了蔬菜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
久久为功,行稳致远。莘县将持续推动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秸秆肥料化和燃料化利用率,逐步形成农作物秸秆多元化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