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法为民走上智慧轨道
——市中级人民法院加强数字法治及智慧法院建设
■ 本报通讯员 王希玉 马晓磊
日前,一起涉及四方当事人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以一种暖心且高效的方式画上句号。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速裁团队促成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后,借助电子送达平台,将这份司法温暖传递到当事人手中。这一案例,正是市中级人民法院数字法治与智慧法院建设的生动实践。
2024年以来,市中级人民法院紧跟时代步伐,加强数字法治及智慧法院建设,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法院工作深度融合,为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智慧法院
开启司法办公办案新范式
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相关建设。同时,积极调研全市两级法院的数字法治系统与智慧法院应用情况,为各项工作的协同开展提供精准指导。
在技术革新上,全流程网上办公办案成为“一把手”工程。法院领导带头应用新技术,通过组织集体培训、考核通报以及广泛宣传,提升全院干警的信息化素养。如今,聊城法院平台上线率达100%,网上阅卷率、程序性文书生成率等关键指标均超99%,远超全省平均水平。此外,移动办案办公系统与“山东通”政务服务平台成功对接,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在案件审理方面,市中级人民法院以21类常见民事案由为基础,构建起“1+3+1”模式的智能化、模块化审判系统。该系统整合类案脑图、证据交换等功能模块以及数字化卷宗,实现了民事案件的要素式审判,让复杂的案件审理变得更加高效有序。
数字赋能
构建高效协同的司法生态
在政法协同平台建设方面,市中级人民法院成功打通政法系统的数据壁垒。一审公诉、减刑假释、网上换押等业务实现网上流转,数据互通有无。在市委政法委的协调帮助下,2024年接收检察院一审公诉案件1703件、法院立案1446件,与2023年同期相比有较大的提升。
市中级人民法院推动道路交通纠纷全流程网上办理,加强与交管、保险、医疗等多部门协作,实现一键式、一站式纠纷解决。2024年,全市法院道路交通案件一体化处理平台申请调解1298件,达成调解1064件,调解成功率85.12%,位居全省第三位。
为提升金融案件审理效率,市中级人民法院搭建金融云庭智审平台,与建设银行实现数据对接。银行原始数据和电子证据经标准化处理后,自动转化为诉讼材料并上链验证,法官得以快速审核要素、审结案件。
司法便民
让公平正义触手可及
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推动诉讼服务转型升级,打造诉讼服务中心、诉讼服务网、移动微法院、12368热线“四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2024年,全市法院网上立案6万件、互联网开庭2.1万场、电子送达案件6.2万件,真正做到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解决诉讼问题,切实减少群众奔波。
在多元解纷机制建设上,市中级人民法院与22个部门及行业协会深化诉调对接,引入70家调解组织入驻法院调解平台。同时,借助诉源信息管理系统,向市委政法委报送万人成讼率和“无讼村居”创建指标数据,深度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
在全省数字法治系统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智慧分案系统及相关论文脱颖而出。市中级人民法院获评“智慧法院”,东阿县人民法院“轻法庭”项目入选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法院创新案例。
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刘勇表示,法院将持续深化数字法治系统与智慧法院建设,推进跨部门大数据协同办案,将互联网司法新模式融入社会治理体系,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司法力量,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