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巾帼红”邂逅“田野绿”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主题采风活动撷英
■ 本报记者 吕臻
春风拂过鲁西大地,冠县柳林镇大杨庄村的共富工坊中,村民正在忙碌。3月7日,在第115个“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组织40名女新闻工作者走进这片乡村振兴热土,用镜头和笔触,记录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在田野间书写新时代女性的“美·力”担当。
“融”出乡村新图景
从“初印象”到“深探访”,是了解一个地方的最好方式。在大杨庄村的七彩庄园,女新闻工作者边走边看,了解该村农文旅融合研学项目;不远处的“有碗面”共富工坊中,95后记者马珂欣手持相机,记录下该村妇女群众制作空心手工挂面的场景;该镇自主研发的数字产业可视化运营平台,更是引发了大家的兴趣……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这个曾籍籍无名的村庄,正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这里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孩子们在这里,‘脚上有泥,额头有汗,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这里有劳动,更有教育,让学生在田野里、在劳动中寻找成长的答案。” 这是聊城市科普教育基地、冠县七彩庄园实践活动中心的一段“自我介绍”。在农耕体验场馆,女新闻工作者们驻足观察研学团队磨豆浆的场景。该基地负责人介绍,在开发农事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红色文化教育等特色研学课程的基础上,基地还与周边农户合作,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目前,基地具备同时接待1000人研学的能力,年度接待研学学生5万余人次。摄影记者张晨将镜头对准一名中学生沾满泥土的手掌,快门声中定格了“耕读传家”的精神传承。
“美·力”绽放显担当
午后,女新闻工作者走进该村利用闲置院落改造的各个共富小院,沉浸式体验该村“整村共富”的有益探索。在一所共富小院中,刘丛丛正在了解村民管护阳光玫瑰葡萄的情况;新媒体记者侯莎莎则走进“有点甜”古法制糖工坊,记录村民制糖的过程。“这几年,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很喜欢我们这里的特色螺丝糖,咱这‘土手艺’也能变成金饭碗!”制糖村民的笑声与工坊内悬挂的木版年画、手工挂面,一同编织出乡村振兴的经纬。
“这不是一次普通采风,而是媒体赋能乡村的起点。”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妇联常务副主席张荔表示,近年来,中心着力打造“两河巾帼红”妇联品牌,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活动形式,进一步丰富女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当天,该中心妇联还组织女新闻工作者参观聊城市家风馆,引导大家从家风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家风的熏陶。
暮色渐起,返程大巴启动时,车厢里,有人整理着沾着草叶的采访笔记,有人反复回看拍下的照片视频,这些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故事,即将通过报纸专栏、电视节目和系列短视频,见证“她力量”与黄土地的同频共振。研学基地里现代化的体验设施与展柜里泛黄的农具形成奇妙对话,当女新闻工作者俯身记录学生农耕体验的瞬间,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已化作可触可感的温度。这场“巾帼红”与“田野绿”的春天邂逅,不仅让新闻现场成为践行“四力”的课堂,更以媒体的光芒,照亮了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共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