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创新带来“乘法”效应
——聚焦税务司法保障协作机制的“聊城样本”
■ 本报记者 苑莘
3月9日,翻开聊城市公安局税务专案组工作人员刘恩忠面前的文件,一长串地名、人名和数字陆续映入眼帘:涉案金额34.63亿元,抓获犯罪嫌疑人47名,涉及全国13个省、95个县(市区)500余家企业……
2021年10月,在公安、税务两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成功破获了“7·14”涉嫌虚开增值税发票特大案件。在侦破过程中,我市在全国市级层面率先构建的公检法司税“五位一体”税务领域司法保障协作机制起到了积极作用。
过去两年,通过构建信息互通、协作互动、共建共享、共治共赢的机制,一个可复制、可推广、有影响力的法治税务“聊城样本”正在我市加速呈现。税务+司法,这样的“加法”创新到底有什么魅力?又会对相关各方带来哪些“乘法”效应?
小加号构建执法新合力
全力保障国家税款安全
两个部门单位的工作人员,身着不同的制服聚在一起,或是相互提醒,或是相互提建议,气氛热烈而融洽。这是我市公安经侦和税务稽查人员合署办公的场景。在他们看来,合署办公下的同部署、同研判、同指挥是成功破获“7·14”案件的宝贵经验。
“‘7·14’是我市建市以来涉案最大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该案被公安部列为部督案件,并发起了全国的云端战役。”刘恩忠介绍。
由于近年来虚开发票违法犯罪案件数量不断攀升,只靠税务部门已无法有效处置涉税疑难案件。为此,我市依托税务领域司法保障协作机制,破题税警合署办公等,凝聚更加强大的打击涉税违法犯罪工作合力,最大限度保障国家税款安全。
公安经侦、税务稽查合署办公后,我市对逃避税问题多发的行业、地区和人群,实施跨部门、跨区域联合检查,严厉打击“假企业”“假出口”“假申报”等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实现涉税违法犯罪全链条全网络集约化打击。两年来,我市共查处虚开企业100余户,查实虚开发票3万余份,涉及金额达38亿元,税额5亿多元;公安机关抓获70余名犯罪嫌疑人。
小加号送出服务新体验
市场主体乐享暖心环境
运送物料的车辆往来不绝,流水线上的工人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各种设备。在冠县某轴承企业厂区,如果不是负责人王某主动提及,谁也不会想到王某险些因涉嫌犯罪被移交司法机关。
“因为认识程度不够,我们差点儿造成了国家税款损失。多亏了税务局和检察院、公安局联合审议,给了从轻从宽的处理,才没有影响到生产经营。”王某说,由于积极配合,并符合从轻从宽容错的情形,他的行为最终定性为偷(逃)税,而没有被定为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移交司法机关,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由于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弱,为避免“案件判了,企业垮了,税源没了”现象发生,我市从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六稳”“六保”出发,探索建立司法涉税案件容错联合审查机制,统筹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审慎处理企业涉税案件,既以最严格的标准防范打击逃避税行为,又避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2021年,全市检察机关依法对符合适用情形的10余件案件20余人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适用案件办理节省流转时间80%以上,在全市营造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税收法治化营商环境。
小加号助力征管现代化
税收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3月9日上午,在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注册登记等业务的群众排起了长队。良好的营商环境带来了我市市场主体登记数量的大幅增长。随着商事制度改革和“放管服”的推行,2021年全市新增涉税市场主体4万余户,同比增长14.42%。
这是我市税收征管的新时代:税务管理服务的对象由纳税人扩展到缴费人、由企业法人扩展到自然人,税收执法的对象更广、范围更宽,给现有的税费执法、服务、征管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做好新时代的税收征管,公检法司税“五位一体”精诚共治是重要方向。
市税务局财产和行为税科科长王希滨对此深有体会。他介绍,“税务部门与司法部门建立企业破产涉税事项处置协作联动机制后,对企业破产重组涉及的9大类39条事项进行了规范,确保了一批‘老大难’破产企业完成欠税核销。”2021年,全市共实施司法拍卖征缴联动160余起,扣缴税款4000多万元。
“强化税收司法保障,是持续深化拓展税收共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孙成军表示,“今年1月,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税务领域司法保障协作机制的意见》。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推进协同治税再上新台阶,不断扩大税收共治的‘朋友圈’,营造税收治理的‘新生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聊城贡献税务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