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科技“活水”润“三农”

——市农科院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冲施复合肥,每亩用肥20公斤左右,极易出现部分元素富集,导致土壤板结。当前农户使用的水肥一体化设备,通过铺设滴灌管道,肥水可以直接作用于植物根系。经过试验对比,采用测土配方施肥,不仅每亩能节省15公斤肥料、少支出10元钱,还对土壤有改良和保护作用。”3月14日,在阳谷东大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大棚内,市农科院蔬菜工程中心副主任刘刚向记者介绍蔬菜减肥减药技术的好处。

不同于普通农户一座大棚只种植一种蔬菜,阳谷东大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13号和14号两座大棚是市农科院蔬菜团队的“责任田”,每座大棚里都种植了上百个瓜菜品种,并标注了名称和编号。“为了方便管理,我们不仅把实验室搬到了种植基地,还把‘家’安在了田间地头。我们一周有6天时间在大棚里工作,目的就是更好地探索不同种类蔬菜化肥农药减施新模式,让广大农户能用最少的投入种植出营养价值高、农药残留低、市场效益好的瓜菜。”刘刚解释说,设施蔬菜化肥农药减施相当于给土壤“减负”,让蔬菜生长更“健康”,扭转广大种植户多年来形成的多用肥就能高产出、多打药就能少得病的传统思想。

阳谷东大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凡华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采用农科院推广的番茄化肥农药减施种植模式,从种到收,1亩地可减少化肥农药支出2000元,基地现有1000亩的种植面积,仅这一项就能节约成本200万元;此外,所种植的瓜菜都符合绿色食品认证,串收番茄出棚价就达到了每公斤16元,比农户传统方式种植的每公斤高了4元钱;串收番茄的亩产能达到0.75万公斤,每亩又多挣了3万元;减去材料、人工等费用,通过培育大苗技术,综合两茬收入,可平均有效提升效益2600元/亩,效益提升6.42%……

计算了成本和效益后,林凡华第一时间把其余166座大棚也应用了农科院团队推广的化肥农药减施技术,让企业实实在在尝到了科学种植带来的甜头。

“聊城是农业大市,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38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204万亩,化肥农药减施推广意义重大。为开展好科技服务,我们坚持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让农户看到实打实的效益,算清小账本,才能让他们从心底接受新技术,获得更大的收益。”市农科院党组书记、理事长、正高级农艺师王绍军介绍。

2020年,市农科院整合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聊城综合试验站和相关项目、课题,成立了蔬菜工程中心。从事设施蔬菜栽培研究多年的王绍军亲自挂帅,担任蔬菜工程中心主任,针对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和土壤连作障碍等问题,先后在阳谷、莘县、冠县等地实施设施蔬菜化肥农药减施推广服务项目,累计推广面积21万亩,辐射面积30万亩,有力推动了聊城设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中宣部公布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优秀团队、服务标兵名单。市农科院实施的“山东省聊城市设施蔬菜化肥农药减施推广服务项目”作为聊城市唯一项目入选。

近年来,市农科院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书记孙爱军关于“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的指示要求,紧紧围绕全市农业需求开展科技服务,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打通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为推动力量下沉,整合优势资源,市农科院牵头成立聊城市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聊城市果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聊城市蔬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搭建产业互助协作平台,实现联盟成员资源共享,开展产研合作,加强专业人才培训;成立冠县分院、莘县分院和开发区分院,依托分院,实施8项乡村振兴科技基金项目,选派7名科技人员挂职科技副镇长,零距离服务当地农业产业;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整合40余处小散乱基地,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14处,实现“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先后举办聊城市现代农业、巾帼脱贫致富带头人、村村都有好青年、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科大讲堂等系列培训班,培训乡村人才4000余人次;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服务,每年开展农科服务直通车、农科走基层、“一对一”科技服务活动100余次。

“群众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市农科院坚持以服务聊城‘三农’为己任,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和群众生产需求,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近日,市委、市政府两位主要领导再次对我院科技创新工作作出批示,这既是鼓励也是鞭策。”王绍军说,“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市农科院将以此为动力,继续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拉长科技支撑链条,推进中试生产试验和成果转化,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服务带动,支撑产业主体闯市场,为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聊城贡献更多农科力量!”

2022-03-17 ——市农科院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636.html 1 科技“活水”润“三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