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探寻与茌平故城碻磝城有缘的成语故事

■ 朱明华

碻磝(qiāo,áo),《古汉语大词典》释义为:“古津渡、城名。一作敲嚣。故址在今山东茌平西南古黄河南岸,城在津东。”碻磝城乃是茌平县首个治所。431年,南朝刘宋政权大将檀道济在此与北魏交战,因粮草耗尽被迫撤退。其在此役中展现的智勇谋略,不仅成就了个人威名,更衍生出“自毁长城”“唱筹量沙”等经典成语,成为中华文化中熠熠生辉的典故。

一、碻磝城的历史沿革

碻磝城始为秦汉晋时期的茌平县治所,后历经朝代更迭,先后成为济州、济北郡、济阳郡的行政中心。其地位之显要,可从历代方志中窥见一斑: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东昌府志》卷十七《古迹一·城聚》“茌平县”条下记载:“碻磝城即济州城,姚襄(后秦将领,景元帝之子)屯碻磝津;宋永初四年(423年),魏人立济州、济北郡于此;后魏泰常八年(423年),置济州,治碻磝是也;元嘉七年(430年),到彦之等取魏碻磝寻复入于魏。”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茌平县志》卷之二《地理志·古迹》记载:“碻磝城即茌平县故城。在魏济州城……隋废之,而隋以前之碻磝城在城西南,非今址也。唐复于卢县。”

1997年《茌平县志》“境域变迁”部分记载:“秦、汉、晋时期,县治茌平今韩集乡高垣墙村。”

《聊城通史》在历史进程“宋魏对峙”部分记述道:“元嘉八年(431年)春正月,刘宋派檀道济北援……魏军正面对敌失利便暗中派出小股骑兵,纵火焚烧了宋军粮草。檀道济由此缺乏粮饷,于是不敢盲目冒险前进,不得已自历城退兵,来到茌平,驻扎在碻磝城中。这时,士兵有逃亡降魏者,告诉魏军说宋军已无粮草……魏军听到这一消息后,随即派兵进逼碻磝城……檀道济急中生智,到了晚上趁着夜色……让士兵用斗,撮取一斗斗的沙土,堆积在一起,并命令一部分士兵高喊所量的数量,堆好沙堆后,用一些粮食覆盖在上面。”

明顾炎武《肇域记》卷二《兖州府·东阿县》记曰:“碻磝城即汉茌平县也。《水经注》:河水北迳碻磝城西,其城临水,西南崩于河。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以王玄谟为宁朔将军,前锋入河,平碻磝,守之。都督刘义恭以沙城不堪守,召玄谟令毁城而还。后更城之,魏立济州治此也。河水冲其西南隅,又崩于河……《宋书》:魏将周几、叔孙建渡河,军于碻磝。檀道济至碻磝,唱筹量沙。今有三土丘,其遗迹也。”

《元和郡县志》卷十一《郓州·卢县》记载:“按济州理碻磝城,本秦东郡之茌平县也,其城西临黄河……泰常八年(423年)于此置济州。至天宝十三载(754年),州为河所陷,废。碻磝津,在县北一里。后魏于此置关名济州关,隋末废。”

《晋书》卷七十九《谢尚谢安传》记载,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战爆发,东晋大将谢玄出任前锋都督,与前秦军交战,取得以少胜多的巨大战果。太元九年(384年),谢玄乘胜开拓中原,先后收复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地区,且有“遣龙骧将军刘牢之、济北太守丁匡据碻磝”之记载。

《魏书》卷七下《高祖纪第七》记载,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太和十九年(495)曾临幸碻磝城。记曰:“十有九年(495年)……戊辰幸碻磝。”

清咸丰九年(1859年)《济宁直隶州志》卷二《方舆志·沿革表》中,较为全面系统地记述了碻磝城的归属废立脉络。记曰:“济州、济阳郡今理巨野县……古郡理即碻磝城。按《地理志》注云:碻磝古津也,城名因之,秦为东郡茌平县地。汉《地理志》云:茌平属东郡,后汉亦属东郡及济北国。宋元嘉七年(430年),到彦之北伐拔此城后又失之。至二十七年(450年)以王元谟为宁朔将军,前锋入河,北拔之,因以固守于此,又置碻磝戍,或为济北郡。后魏太武八年(430年),于此立济州,又为济北郡,而外城即后魏王光中刺史力宣所筑。按《郡国志》云,后魏置济州于单于城中,即石勒所耕之处闻鼓角之声,其此地也。至周建德七年(578年),又筑第二重城,置肥城郡。隋初置济州,炀帝初复为济北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平王世充改为济州或为济阳郡,皆在此。天宝十三载(754年)废郡,以所隶五县并归郓城。”

由此可见,碻磝城在东晋和南北朝时期亦为黄河沿岸的军事要塞,屡为兵家必争之地。此地也是南朝宋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檀道济军事生涯中的成名之处。天宝十三年(754),为黄河所陷,济州南迁,从此之后,碻磝城便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其遗址在今聊城市东昌府区韩集镇高垣墙村。

二、与碻磝城相关的成语故事

(一)“唱筹量沙”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唱筹量沙】〔释义〕南朝宋檀道济率军北伐,军粮殆尽,于是夜半量沙而唱数计筹,示敌以存粮充足。后比喻饰无为有。〔出处〕《南史·檀道济传》。

《南史》卷十五《檀道济传》记载:“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狥。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自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还,进位司空,镇寻阳。”

文中说,檀道济奉命统领各路兵马北征,转战至济水一带。檀道济与北魏交战三十余次,多次获胜,但推进到历城时因粮草耗尽被迫撤退。此时有降兵向北魏透露宋军断粮的消息,导致军心动摇。檀道济连夜命人用沙子充作米粮,高声唱数计筹,并在沙堆表面撒上仅存的少量米粒。次日清晨,北魏军见宋军“粮堆”充足,怀疑降兵谎报,便将其处斩。宋军得以安全撤退。当时檀道济兵力薄弱,军中人心惶惶。他下令全军披甲戒备,自己却身穿白衣乘坐车舆,从容不迫地撤出包围圈。北魏怀疑有埋伏,不敢追击,宋军因此全身而退。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释义〕谓处于困境时,别无良策,只有出走,可以摆脱。〔出处〕《南齐书·王敬则传》。

《南齐书》卷二十六《王敬则传》记载:“是时上疾已笃,敬则仓卒东起,朝廷震惧。东昏侯在东宫,议欲叛,使人上屋望,见征虏亭失火,谓敬则至,急装欲走。有告敬则者,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三十六计,走是上计”之语,为王敬则借用檀道济于碻磝城设计出走的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军事著作《三十六计》,相传为檀道济所著。其“第三十六计”为“走为上”,曰:“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是说,全军退却避开强敌,以退为进灵机破敌,这样,同正常的兵法并不违背。

檀道济在碻磝城的这一战例深刻揭示,军事较量不仅是武力的对抗,更是智慧与心理的博弈。檀道济的谋略,既展现了古代名将“兵以诈立”的战术精髓,也印证了“用兵之道,攻心为上”的永恒哲理,至今仍为后世提供着逆境破局的启示。

(二)“目光如炬”、“自毁长城”与“饮马长江”

【目光如炬】〔释义〕眼光像火炬一样明亮。原形容人发怒,眼中冒火;后又形容眼光远大、见识高明。〔出处〕《南史·檀道济传》。

【自毁长城】〔释义〕比喻自己毁掉自己抵御外敌的屏障,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或自己破坏自己的事业。〔出处〕《南史·檀道济传》。

【饮马长江】〔释义〕在长江边上给战马喝水。指渡过长江南下作战。多形容征战者的豪气和胆略。〔出处〕《南史·檀道济传》。

《南史》卷十五《檀道济传》记载:“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朝廷疑畏之……十三年(436年)春……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等八人并诛。……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文帝问殷景仁曰:‘谁可继道济 ?’答曰:‘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二十七年(450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文中说,檀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朝廷因虑其在文帝身后难制,杀之。收捕时,檀道济怒目圆睁,目光如炬,仰头饮尽一斛酒,摘下头巾摔在地上,厉声道:“你们这是在毁掉自己的万里长城!”北魏得知他的死讯后,皆言:“檀道济已死,南方再无可惧之人。”从此连年南侵,有饮马长江之志。这时候,刘宋王朝已经没有人能够代替檀道济来抵御北魏的进攻。

檀道济被杀后,北魏“频岁南伐”,以至于“二十七年(450年),魏军至瓜步”。文帝哀叹道:“若道济在,岂至此!”“瓜步”,又作瓜埠,位于今南京市六合区东南瓜步山下,刘宋的都城建康即今日南京市。当“魏军至瓜步”时,意味着刘宋王朝灭亡的丧钟已然敲响,这是其自毁长城的必然结果。

三、文化影响

碻磝之役,檀道济因粮草匮乏陷入了困境。在北魏军队的重兵包围之下,檀道济巧妙地运用“唱筹量沙”之计,成功迷惑并吓退了敌人,彰显了古代军事家非凡的勇气与智慧。此后,他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南征北战,为刘宋王朝屡立奇功,声望极高。

唐朝诗人储光羲,在其《登戏马台作》诗的前半部分,歌颂了刘宋王朝早期的文功武治与皇帝犒劳碻磝之役将士们的场景。诗曰:“君不见宋公仗钺诛燕后,英雄踊跃争趋走。小会衣冠吕梁壑,大征甲卒碻磝口。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

正是因为碻磝之役,使檀道济威震四海。北魏甚至将其画像用于“禳鬼”,暗喻其威名可镇慑鬼神,足见敌国对他的忌惮。檀道济从卫国之臣,化作护家之神,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或许是中国门神采用人物画像的开端。

由于宋文帝在位期间长期患病,多次病危,因担忧自己身后无人能够掌控檀道济,最终戕害了栋梁之材,自毁长城。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檀道济故垒》诗中云:“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其大意是,檀道济被杀后,刘宋王朝失去了如万里长城般的支柱,而秣陵城里众多的男男女女,至今仍在传唱《白符鸠》以表达哀悼之情。《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被冤杀时,民间曾流传“可怜白浮鸠,误杀檀江州”的谣曲,以表达对檀道济的哀悼和对冤屈的控诉。其中“檀江州”指的是江州刺史檀道济。后来《白浮鸠》(亦为《白符鸠》)成为一种歌词和舞蹈形式,在南北朝时期广为流行。

明中期内阁首辅李东阳在其诗作《燕巢林》中写道:“胡马来,饮淮浦。春燕归,巢江树。石头城,立不住。狼居胥,在何处?耕问奴,织问婢,谁遣书生论兵事?万里长城元自弃,生不逢檀道济。”李东阳的这首诗创作于明朝中期,当时边境屡遭外族侵扰,国家安危受到严重威胁,而朝廷内部却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有能力的将领。李东阳借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并感叹道:“如今的万里长城早已自弃,我生不逢时,没能遇到像檀道济那样的将领。”

清代诗人洪亮吉的《檀江州》,充满了对檀道济被枉杀的悲愤与感慨。诗曰:“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万里长城君自毁,明年饮马长江水。长江饮马君有知,目光裂电神骓驰。”

檀道济的智勇传奇,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碻磝城虽沉沙于黄河,然其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依然鲜活。此间兴衰,不仅是一城一将的往事,更是民族智慧与教训的永恒镜鉴。

2025-03-19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6627.html 1 探寻与茌平故城碻磝城有缘的成语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