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蔬菜大棚“变身”记
■ 本报记者 王凯 闫振
一座座大棚就是村民的一个个“聚宝盆”。近年来,为破解蔬菜产品供给季节性、单一性等问题,度假区于集镇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实施老旧大棚改造提升工作,着力发展蔬菜产业。
3月16日,记者走进于集镇东靖村村民李振东的大棚,一排排西瓜苗长势喜人,他穿梭其中,正忙着打理西瓜幼苗。从小拱棚到现在的中拱棚,从种油菜、菠菜到礼品小西瓜,多年的种植经历让他腰包逐渐鼓了起来,身体却落下了毛病。“在我这棚里面,要么弓着腰、要么蹲着,现在腰椎间盘突出越来越厉害,干活也有点吃力了。”看到别人新建的冬暖式大棚,他心里盘算着升级改造他的拱棚。
在于集镇,像李振东家一样的拱棚不在少数。全镇蔬菜种植以拱棚种植为主,占地面积5.49万亩左右,涵盖油菜、菠菜、芹菜等绿叶菜,年产量达到22.7万吨。可是与其他地方相比,亩均收益相差不少。
“今年,我们按照作风深化、实干争先的要求,将农业设施现代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推进,立足蔬菜种植传统优势,全力以赴补短板,不断在大棚升级改造上下功夫,通过政策撬动、农户带动、技术推动,绘出农业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于集镇党委书记冯潇表示。
为更好推进大棚改造提升工作,该镇对辖区内的蔬菜大棚情况进行了全面摸排,组织召开大棚改造提升推进会、研讨会、观摩会,学习外地大棚改造提升的先进技术,围绕改造成本、生产收益等关键问题进行现场解答。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是这次老棚换新遵循的重要原则。我们不搞集中改造,改造时间由种植户根据种植茬口自主确定。”于集镇蔬菜办负责人王勇说。
在于集镇西靖村种植户席传伟的大棚改造现场,占地4.5亩,棚长110米,内跨27米,脊高7米的新型钢结构冬暖式大棚基本完工,对于他来说,新型钢结构冬暖式大棚要比原来拱棚保温效果要好,更智能、更方便管理,也更符合生产需求,“我这块地是南北走向,适合建设没有墙体的冬暖式大棚,完工后正好赶上豇豆和礼品瓜的种植好时期,预计效益能增加三倍。”席传伟说。
席传伟改造大棚投资约32万元,和同面积的拱棚相比,资金投入要翻几倍。针对部分群众资金短缺问题,于集镇充分发挥金融赋能作用,推出了大棚改造提升贷款产品,并搭配有关部门的担保贷款贴息政策,符合条件的棚户年利率最低可达1.85%。
在为大棚改造提升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该镇加强与当地棚膜生产企业的合作,千方百计降低改造成本。“我们根据种植户的棚膜需求,采用定制化生产,同时在厂区外设置平价销售窗口。”聊城兴山农膜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洪瑞说。
截至目前,于集镇共计完成老旧大棚改造1041亩,新建大中拱棚10座,设施占地45亩;提升改造大棚568座,设施占地996亩。
大棚改造现场如火如荼,拓宽销售渠道工作也正在有序开展。在沙店集村的蔬菜收购点,前来卖菜的村民络绎不绝,工人们按照蔬菜品类称重、分拣、装箱,叉车在保鲜库与货车之间来回穿梭,一箱箱包装好的绿叶蔬菜不久将被运往全国各地。
今年,于集镇在辖区139个蔬菜收购点基础上,加快推动王庙北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项目的运行,打造集蔬菜收购、分拣、储存、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蔬菜集散基地,提升于集蔬菜的产品附加值。
“我们将强化于集蔬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工作,为乡村振兴注入‘于字号’品牌新动能,全力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冯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