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攻坚促发展 水润水城保安澜
——写在2025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之际
聊城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会忠
今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今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聊城因水而兴,被誉为“江北水城·两河明珠”,黄河、大运河在这里交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这里穿黄而过,城内拥有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可以说,水是聊城最鲜明的特色。
一直以来,聊城始终把治水兴水作为关系城市生存发展的“必答题”,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加快市级现代水网建设,2024年完成投资超70亿元,创历史新高,水安全保障工程基础更加牢固;防汛抗旱取得双胜利,全市安全度汛,克服春夏旱情,保障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二连丰;农村饮水更加安全,规模化供水率、水质合格率均达100%,乡村振兴的水利基础更加稳固;受邀在中国节水论坛发言,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起势;建设“智水聊城”赋能水利发展,推动由传统水利向智慧管理决策转变,聊城高质量发展的水利基础不断夯实。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也是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一年。推动新阶段全市水利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可靠水安全保障,是水利部门肩负的重要职责和使命。站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动水利工作,我们愈发感受到高质量发展对水利工作的标准、质量、效率等各方面要求更高了,全市水利系统必须坚持干字当头、改革创新、攻坚突破,以更大力度、更快速度、更实举措,坚定不移推动全市水利高质量发展。
以改革攻坚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筑牢安全发展的底线。加快构建现代水网工程体系。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深刻认识“谋项目就是谋发展、谋未来”,围绕聊城水网建设,按照“切实可行、确有需要、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谋划未来五年拟实施的重点水利项目,争取将莘县马村水库、阳谷县景阳冈水库、东阿水库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纳入“十五五”发展规划,牢牢把握水利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夯实水安全保障的工程基础。加快构建水旱灾害防御体系。防汛抗旱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要事,必须坚决守牢,防患于未然。今年全市初步谋划防洪提升、供水保障等4大类、42个重点水利项目,计划完成投资5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漳卫河、徒骇河、马颊河、金堤河等骨干河道治理,不断完善区域防洪工程体系。组织开展新一轮防汛备汛工作,扎实做好隐患排查、预案修编、防汛演练、会商调度、值班值守,用好“智水聊城”数字孪生系统,提升防汛抗旱“四预”能力,不断完善防救结合的指挥调度工作体系。加快构建水资源保护利用体系。聊城作为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发展过程中必须落实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制度。狠抓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将全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0.1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20年下降22%、12%。围绕“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三大重点领域,分别建立健全节水行业管理“五项制度体系”,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改革攻坚。建立“大水利”工作格局,推动“聊茌东”水务一体化改革,实施全市水资源的统一管控,深化区域水价综合改革,推动“异进同出,同地同价”,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更好地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全市用水安全。
以改革攻坚提升水生态保护水平,守住绿色发展的红线。加快构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体系。河湖长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是经党中央正式批准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要一以贯之落实河湖长制,更加注重基层河湖治理管护,保持全市河湖“四乱”问题动态清零,推动大中型河湖管控向农村小微型河湖监管拓展。持续开展美丽幸福河湖建设,结合徒骇河治理工程,营造市民休闲亲水空间,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河湖,推动河湖治乱常态化规范化向幸福河湖建设拓展。严格地下水治理管控。实施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管理,规范地下水开发利用行为,保持违规取用地下水整治的高压态势;2025年全市将依法依规关停所有深层承压水自备井,全年计划压采地下水500万立方米以上,封停机井20眼;争取茌平区、冠县、莘县实施国家地下水超采治理项目,推动全市地下水水位稳定回升。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重点,全年完成治理任务20平方公里以上,不断提升监督管理和综合防治效能。完成9条河渠水系绿化任务,积极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同时,深化位山沉沙池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改革攻坚。结合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开展沉沙池区系统治理,围绕“以池代库、多库联调、增廊建绿、产业振兴”,持续改善池区生态环境,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黄河流域下游沉沙治理新典范。
以改革攻坚提升水经济发展空间,延伸高质量发展的上限。加快效益河湖建设。在建设美丽幸福河湖的基础上,开展效益河湖建设,总结位山灌区、临清市会通河、高唐县鱼丘湖、冠县一干渠等先进经验,推动全市53条省级美丽幸福河湖与生态改善、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有机结合,实现河湖生态价值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化。加快发展节水产业。依托阳谷县塑胶节水管材产业园,支持企业抢抓国家鼓励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机遇,推动节水、水处理领域设备更新,重点用水产品以旧换新。培育节水服务企业,在全市重点用水单位推行“合同节水管理”模式,通过提供节水改造和管理等服务,分享节水效益,以市场化手段推进节水工作,以节水效益带动企业发展。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坚持“两手发力”,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通过募、投、建、管一体化方式,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用好金融支持政策,发挥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贷款贴息试点政策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力度。同时,积极推行水利保险制度,在现有试点基础上,扩大应用范围,运用保险金融工具,支持水利项目建设和运行管护。
以改革攻坚提升水民生改善质效,找准服务发展的基准线。深化农村供水保障改革攻坚。农村饮水安全是“国之大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全市在初步完成农村供水“县域统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统管工作质量,鼓励引导各县市区建管并举,加快“安装、维修、服务、缴费”4个直管到户,深入开展农村供水智慧化管理,推动实现县域农村饮水安全标准化,保持水质巡检、抽检常态化,确保全市农村供水水质长期稳定达标。深化现代化灌区建设改革攻坚。灌区工程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战场,聊城拥有全国第五大灌区位山灌区和全省唯一一处跨省大型引黄灌区彭楼灌区,要充分发挥大中型灌区农业保障作用,实施8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推进位山灌区、彭楼灌区开展全域渠系配套建设,将灌区建设重心下沉,由骨干工程向末级渠系拓展延伸,统筹灌区工程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衔接,进一步提升灌区节水能力、输配水效率和现代化水平。同时,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通过探索建立“准许成本+合理收益”水价机制,推动农业水费计收标准由亩次终端水价向计量水价转变,引导社会资本开展灌区建设管理,实现灌区良性运行,促进农业节水、农民减负。
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正如江河奔涌不舍昼夜,亦需久久为功,必须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进一步全面深化水利改革,破解治水难题,提升发展成色,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