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水绕城 绿脉生金
——聊城构建“人水共生”生态治理体系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本报通讯员 赫鹏
全市6619名河湖长累计巡河巡湖39.8万人次,清理整治“四乱”问题220余项,建成5条省级美丽幸福河湖……这一串数字背后,是聊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河湖长制全面落地、水生态治理创新突破的缩影。
从“河湖长制”到“河湖长治”,从“水患之痛”到“水韵之美”,聊城正以水为笔,绘就一幅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在这里,每一条河流都流淌着希望,每一片湖泊都倒映着未来。
四级河湖长体系
织密责任网,守好“责任田”
“过去河道边垃圾成堆,现在水清了、岸绿了,村里还建了步道,每天散步的人络绎不绝。”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任堤口村村级河长李志彬感慨道。这样的变化,得益于聊城市构建的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责任体系。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市级总河长,带动143名县级河湖长、1467名镇级河湖长、4998名村级河湖长共同发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治理格局。
河湖长制的核心在“长”,关键在“治”。今年以来,聊城市以总河长令为号角,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专项行动。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人工巡查”的“空天地”立体监测模式,精准锁定问题点位,累计整改省级以上交办问题90余项、自查问题130项。徒骇河某段曾因非法采砂导致河道淤塞,经河湖长联合执法,不仅清理了砂石堆场,还通过生态护坡修复,使河道重现生机。
从“治水”到“智水”
科技赋能守护河湖健康
3月20日,在聊城市智慧水利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市重点河湖的水质、流量、岸线动态等信息。“过去发现问题靠腿跑,现在动动手指就能监控全域。”聊城市重点水利项目服务中心信息化科科长杨庆君介绍,依托智慧化平台,河湖问题发现效率提升60%以上。
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限于监测。2024年,聊城创新实施“一河(湖)一策”精准治理,针对不同河湖的生态短板制定个性化方案。例如,马颊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当地通过建设生态缓冲带、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使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漳卫河沿线则重点推进堤防加固、湿地修复,提升防洪能力的同时,新增湿地景观30余处。
幸福河湖建设
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仲春时节,高唐县鱼丘湖畔游人如织。这片曾经因围垦养殖而生态退化的水域,如今通过清淤疏浚、岸线绿化、景观提升,成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样板。“湖景变风景,风景变‘钱景’。”当地村民介绍,鱼丘湖周边发展起民宿、垂钓、生态农业等产业,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就业千余人。
冠县一干渠的转型同样令人瞩目。这条承担灌溉任务的老渠道,通过“水利+文旅”融合开发,打造了集休闲步道、亲水平台、文化长廊于一体的生态廊道。去年“五一”期间,沿线举办的乡村旅游节吸引游客12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800余万元。“水生态好了,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冠县水利局四级调研员徐海栋表示。
“2025年,聊城市计划投资50亿元以上,推进徒骇河、马颊河等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同步构建‘水网+文旅’‘水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条河湖都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市水利局局长王会忠表示。
站在新起点,聊城市提出以“安澜、生态、宜居、智慧、文化、发展”为目标,建设“六位一体”效益河湖,未来将加快河湖生态价值转化,推动水治理与乡村振兴、城市建设深度融合,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聊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