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雷锋精神永驻校园
——冠县第四实验小学学雷锋活动剪影
■ 郝凯 魏绪宇 王田田
三月的春风拂过冠县第四实验小学的校园,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正在上演。三千余名师生以“传承雷锋精神 争做追‘锋’少年”为主题,拉开了学雷锋活动月的序幕。从升旗仪式的庄严宣誓到社区服务的亲身实践,从课堂上的思想碰撞到网络空间的能量传递,雷锋精神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校园的每个角落,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奉献、友爱、互助”的种子。这场覆盖校园、家庭、社区三种场景的德育实践,不仅为我市中小学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样本,更探索出了一条新时代青少年德育新路径。
多维浸润:让雷锋精神绽放校园
3月3日清晨,随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旋律在校园回荡,冠县第四实验小学的升旗仪式暨学雷锋动员大会拉开帷幕。少先队员以情景剧的形式重现雷锋故事,冠县第四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杨凤远在国旗下倡议:“学雷锋不是‘三月来四月走’,而应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态度。”这番话如同一颗种子,悄然播撒在孩子们心中。活动月期间,学校通过主题班会、手抄报创作、红领巾广播站等载体,构建起“听、说、画、唱”立体化学习网络,让雷锋精神浸润校园的每个角落。
为了深化对雷锋精神的认知与实践,冠县第四实验小学在课程化设计上也颇具特色。语文课上,孩子们通过诵读、角色扮演体会奉献精神;美术课上,低年级学生用稚嫩的笔触绘制“我心中的雷锋”,高年级则制作雷锋剪纸。这种跨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让雷锋精神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象的行动,成为孩子们成长的精神养分。
知行合一:家校社共绘成长同心圆
3月22日,冠县第四实验小学五年级“红领巾志愿服务队”走进冠县社区。孩子们为老人梳头、打扫房间,还表演了自编快板《雷锋叔叔到咱家》。78岁的张奶奶拉着学生的手感慨:“这些小雷锋让我想起年轻时的‘雷锋班’!”与此同时,另一支小队在清泉河公园清理垃圾,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让雷锋精神在实践中焕发出耀眼光芒。
冠县第四实验小学联合冠县图书馆开设“重读《雷锋日记》 争做追‘锋’少年”主题队课,大队辅导员通过讲述雷锋事迹,引导孩子们从“小我”走向“大我”。孩子们手捧《雷锋日记》展开热烈讨论,纷纷表示要将雷锋精神融入日常生活。更值得一提的是,家长代表提议将志愿服务纳入寒暑假作业,这一建议已被校务会列入年度计划,彰显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深远意义。
长效赋能:推动德育可持续发展
冠县第四实验小学以“五育并举”为核心,联合图书馆、社区等共建实践基地,开发“雷锋精神+”特色课程。例如,劳动课组织校园美化行动,科学课开展环保科技小发明比赛,让雷锋精神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同时,通过“星火阅读”计划,引导孩子们从书中汲取精神力量,让雷锋精神在校园内“星火燎原”。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校创建的“雷锋德育资源图谱”,通过激励机制培育文化自觉。这些机制打破“三月来四月走”的局限,推动学雷锋常态化。在近期举办的“雷锋精神+”跨学科展示会上,志愿服务队的“爱心助老”快板剧、美术组的“非遗剪纸话雷锋”、科学组的“环保科技小发明”等成果,展现出五育融合的育人成效。冠县第四实验小学的学生用行动证明:雷锋精神从未远离,它换了一种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双手传递温暖,用纯真的心灵诠释奉献,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雷锋精神的传承,更是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
■ 采访札记
在冠县第四实验小学采访的过程中,最令人感慨的是教育者对德育本质的坚守:当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绘制“我心中的雷锋”时,他们在触摸历史的温度;当“红领巾志愿服务队”为老人梳头、打扫房间时,不变的是对善行的珍视。这所学校的实践揭示了一个真理:新时代学雷锋,既要守住初心,更要构建“可参与、可延续、可生长”的育人生态。当有人问“新时代该怎么学雷锋”时,一名学生的回答令人动容:“做好眼前事,温暖身边人。”这句朴素的感悟,或许是雷锋精神历久弥新的最好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