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随想
■ 刘爱新
第一次听说“清明”这个词,大概在我五六岁的时候。那天,听见爷爷问奶奶:“快清明了,上坟用的祭品和烧纸准备好了吗?”清明?上坟?我疑惑不解地问奶奶。奶奶解释道:“清明是祭奠先祖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要在祖先的坟前摆上祭品,烧些纸钱,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
姥爷是我记事起第一个去世的亲人,那年我9岁。姥爷去世时年龄不算大,65岁左右。母亲伤心难过,好几天以泪洗面,吃不下饭。奶奶劝她说:“孩儿他娘,你这样对身体不好。亲家去世了,别说你,我也很难过。可是人死不能复生,咱们的日子还得过下去啊。你哭病了,这几个孩子可怎么办呢?”经过奶奶的再三劝解,母亲终于想开了些。慢慢地,生活开始逐渐回归正轨。
以后的清明节,母亲都会去给姥爷上坟。
长大后的我见多了亲人或街坊邻居的去世,他们之中,有二三十岁意外身亡的,也有七八十岁寿终正寝的。无论去世的年龄大小、死亡原因,他们的亲人无不悲痛,有人捶胸顿足,有人哀泣至病倒。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初哭得死去活来的亲人慢慢走出悲伤,毕竟生活还得继续。
生与死,是万物无法逃脱的规律,人类亦是如此。西汉扬雄在《法言》中写道:“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自然之道也。”儒家视死亡为生命发展过程的自然环节,生则尽人生义务,死为自然必至,不必忧心、焦虑。佛教主张生死轮回,认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次新的开始。
普通老百姓对待死亡的思想有点矛盾,他们一方面认为死亡是自然规律,但是又免不了对过世者的悲伤和思念;另一方面认为死者有可能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可是又需要自己亲人送的祭品和纸钱,于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清明节”等节日,既能寄托哀思,又能满足自己孝敬先祖的心理。逝者已矣,无论祭品如何丰盛,哀泣如何悲切,终究无法跨越生死的界限,可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他们的亲人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了。
又是一年清明节,如今清明已成为法定节日,让这份绵延千年的情愫,终得以在现代社会中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