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奏响乡村振兴和谐乐章
——聚焦东阿县“幸福河畔·和美乡村”展示区
■ 本报记者 苑莘
春暖花开,4月初,畅行于黄河东阿段生态廊道上,沿线的山东省文化体验廊道“幸福河畔·和美乡村”文明实践展示区,风景秀美,令人眼前一亮。
东阿县聚焦黄河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深度融合,把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立足黄河特色生态景观资源优势,以“文明实践+”新模式为总抓手,重点打造了“幸福河畔·和美乡村”文明实践展示区。
提质生态宜居
展示区地处黄河下游,区域内河面开阔,两岸沃野平川、树木林立,生态环境优越,具备得天独厚的沿黄自然景观资源和旅游优势。周边村落利用黄河丰富水源,积极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形成了具有黄河特色的生态农耕经济,包括以黄河鲤鱼为主的养殖产业,以黄金梨为主的沿黄果品种植产业,以培育牡丹产业、艾草产业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等。
当地依托黄河国家森林公园,申请了“姜庄黄金梨”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辐射井圈、李坡等村发展果蔬种植,着力打造“百里黄河百里花廊”的千亩沿黄生态旅游产业带。充分发挥艾山村民俗体验、艾草种植等优势,实施美丽宜居村居项目,着力打造鲁西平原第一山居,吸引“人气”,汇聚“财气”,点燃“烟火气”。为充分保护好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展示区建设了9个文明实践站,成立了19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了百姓宣讲比赛、生态环保、护河净滩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3000多场次,参与群众1万余人次,进一步宣传展示了东阿美好生态。
助推产业兴旺
东阿县突出“一村一品·瓜果飘香”,重点发展沿黄9个村庄的优势产业,并辐射带动周边自然村,打响“沿黄九品·品品连乡”品牌,号召引领群众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品风、景、味、事、物、政、业、才、源之美。
当地深化文旅融合,全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围绕情景互动,建设了农郭菜园、十三工坊、林下乐园等体验项目,开发含有鲤鱼、艾草等元素的伴手礼20余类,编排大秧歌、王皮戏、杂技等演艺节目。围绕健康养生,培育艾草艾灸、中医膏方、山居露营等业态,搭建艾鲤广场、艾的月亮湾等场景,开发各类研学课程40余项,让游客感受到浓浓“艾”意。
围绕休闲度假,在沿线村庄打造十里花堤、百里画廊、千亩梨园,建设黄河风景旅游步道和滨水驿站,举办黄河健步走、越野徒步行、艾山牡丹游等赛事活动,真正让田园山野写满诗意、近山亲水完美邂逅。充分发挥沿黄镇街地理优势、产业优势,聚焦群众需求,围绕重点人群和重点领域,探索实行菜单化服务,开展送技术到田间、送服务到群众等“五为”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向阳蔷薇”“黄河儿女”“桥边姑娘”等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特色做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助力文化振兴
展示区依托乡村文化振兴,立足沿黄优势,高标准规划建设了艾山风景区,现已打造成为集牡丹观光、黄河文化展示、传统民宿、农事体验、特色美食、手工作坊、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东阿县铜城街道充分发挥山水区位、民俗体验、牡丹艾草种植等优势,坚持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打造城郊休闲、本地文化体验等主题特色鲜明的乡村“微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村史馆、昆虫馆、艾园等特色文化场馆。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资源优势,重点围绕争创全国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先行区,大力传承中医药文化,开展千人红色文化研学、艾山黄河露营音乐嘉年华、“艾”上中医药系列中医药文化科普等系列特色文化活动。
东阿县创新探索“文明实践+”新模式,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智慧云屏”项目,在郭口村首推免费无线网络,在郭口、艾山村建设了“文明实践+主题邮局”项目,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做实“文化进万家”、乡村阅读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把更多优秀电影、戏曲、图书、文艺演出送到农民群众中间,年均开展送电影下乡6000余场次、戏曲500余场次,送图书5万册,构建和谐美丽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