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文化聚邻心 服务暖人心

——赵寨子镇以文化建设赋能社区治理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本报通讯员 李云铮

“落子拍打肩、腿穴位时要有力,手腕要灵活,膝盖与脚尖方向一致……”4月5日,在高唐县赵寨子镇社区文化书院非遗课堂,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正喜正带领辖区居民学习落子舞的基本招式。

为进一步推动社区文化建设,提高为民服务质量,赵寨子镇有效统筹各类优质文化资源,让文化活动服务直达群众“家门口”。今年以来,赵寨子镇创新打造“文化书院+五育多元服务”模式,锚定“组织、人才、阵地”要素,多方联动、精细运营,用文化“软实力”赋能社区“大治理”,不断深化开放式文化书院建设,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人、服务群众的新路径。

赵寨子镇整合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综合文化站、“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等资源,在赵寨子社区高标准打造文化书院,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和组织功能,由社区书记赵子盛担任“院长”,架起社区居民与志愿服务之间的桥梁,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赵子盛和村“两委”干部一方面深入社区、网格村,收集群众对文化活动、技能培训、知识普及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积极对接文化书院五育人才库,构建起“订单+项目”“公益+市场”等运营模式,志愿服务与群众需求实现了精准匹配。

文化书院聚焦“全龄化”文化需求,建立“五育人才”志愿者数据库,广泛动员有热情、有能力且身体健康的老党员、乡贤、非遗传承人、教师、医务志愿者、农技专家、道德模范等人才力量加入“五育”志愿者队伍,并根据志愿者在不同领域的专业特长进行分类建档管理,为书院开展多样化活动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其中“德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主要开展移风易俗、美德信用、思政课堂、百姓宣讲、学雷锋志愿服务、红色文化传承、道德模范评选等相关活动;“智育”旨在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水平,主要开展理论宣讲、政策解读、全民阅读、普法宣传以及防范电信诈骗、反邪教等主题宣传活动;“体育”围绕全民健康目标,主要开展健美操、广场舞、太极拳等公益培训推广及健康义诊等活动;“美育”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强化审美素养,主要开展非遗落子舞、彩绘葫芦、剪纸刻纸、书法国画等公益课堂,广场舞大赛、才艺比拼、小戏小剧巡演等活动;“劳育”注重培育群众劳动技能,主要开展农技课堂、劳动实践、乡村技能培训等活动。

赵寨子镇以文化书院为活动主阵地,有效整合辖区孔繁森精神赵寨子教学点、如康家园、退役军人服务站红色荣誉室、幸福食堂、北街“报国村”红色教育基地及山药种植基地、小学彩绘葫芦工作室、宋楼榫卯工艺小院、12个行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N”个活动空间载体。采用“总站+分点”的形式,文化书院总站作为核心枢纽,统筹规划各类文化活动与服务项目,分布在各社区、村庄的站点则如同触角,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角落,确保辖区内的群众都能便捷地享受到文化书院带来的福利。

针对不同群体特征及需求,赵寨子镇因地制宜开展常态化、面对面、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设置多样、灵活的课程体系,在满足社区居民多元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创新开展“非遗课堂”“同心寨乡公益集市”“一支队伍演全寨”等特色活动。

“我平时除了接送孩子也没什么事,只要‘文化书院’有落子舞课,我就参加,二月初二还跟着大家去聊城水上古城景区展演呢。”70岁的安桂华说,她多次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不仅跳广场舞、扭秧歌,还积极参与移风易俗小品编演,向群众倡导文明新风尚。文化书院让居民在享受社区服务的同时,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由“被服务者”变成了“参与者”,由“参与者”成为了“服务者”,成为推动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2025-04-10 ——赵寨子镇以文化建设赋能社区治理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7789.html 1 文化聚邻心 服务暖人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