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平整 灌溉排水 水电配套
冠县系统破解农田旱涝困局
本报讯 (记者 白文斌) 当前正值小麦拔节管理关键期。近日,在冠县桑阿镇白集北街村的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郭泽风仅用5天就完成了50余亩麦田的浇灌。“过去需要10天,现在出水口直通田间,效率翻倍。”这位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农民感慨道。
冠县农业生产用水70%依赖地下水。而作为冠县的农业大镇,桑阿镇机井覆盖率不足50%,大多还是村民自筹资金打的浅水井,出水少、流速慢,集中灌溉期用水更加紧张。这种状况在2019年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得到根本改变。
桑阿镇2023年被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乡镇,建机井是首要任务。冠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薛涛表示,全县累计投入资金4.1875亿元,重点实施土地平整、灌溉排水、水电配套三大工程。针对桑阿镇的特殊情况,争取3000余万元专项资金,新建100米深机井387眼,并创新采用暗管铺设技术,实现每40亩一个出水口。
针对后期管护难题,镇上还给每一口井都上了保险。桑阿镇农业技术站站长张西乾介绍:“出现问题由保险公司负责维修,包括水泵、电线线路以及变压器都在维修范围之内。”
电力配套改革同步推进,农业用电价格政策使电费成本从每亩70元大幅降至15元左右。“出水量大、耗时短、成本低,现在种粮底气更足了。”白集北街村党支部书记郭贵福算起了经济账。数据显示,冠县高标准农田已达4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0%,建成5.6万亩“吨半粮”示范区。
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实现旱能灌,还要涝能排。在贾镇徐辛村,300亩低洼田的“涝灾困局”同样被破解。村党支部书记邢书增回忆:“村民在积水中收玉米的窘境已成历史。”
冠县开展全面摸底,按照每亩2000元的标准,在易涝区推广灌排一体工程。现在地表灌溉与地下排水管网协同运作,积水排放时间从数日缩短至5小时。山东东信塑胶公司技术负责人解释,该系统可吸收耕作层40厘米内积水,实现“旱涝双保”。“解决的是农民田间灌溉和排水两个需求,排水阀门打开之后,包括耕作层以内40厘米积水都可以吸收到管网里边,我们经过测算,田间积水彻底排完,需要5个小时左右。”
冠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谷永辉透露,去年,全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4亿斤以上,亩均增产160斤,通过全程机械化服务,亩均成本减少200元。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推动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冠县聚焦提高灌溉保证率,完善现代化耕作条件,通过系统化工程,打造“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