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一个人的书坊 一群人的殿堂

书友们聚在渊泉书坊分享读书感悟

■ 文/图 本报记者 赵艳君

冠县城区有条幸福渠,渠畔是林林总总的店铺,其中,戴恩振的渊泉书坊格外惹眼。先不说它7000余册文史哲等琳琅满目的书籍,单是那写着“无人值守”的招牌,就足以显示出它的另类。

渊泉书坊成立于2021年,起初,它的名字叫渊泉旧书坊,低调地“蜗居”在一间面积不足8平方米的民房里。千余册新旧图书、两排简易的书架、两盏昏黄的摇曳灯就是书坊最值钱的家当。

“我喜欢买书,但常常没有时间去读。慢慢地,家里积攒了上千本书籍,放不下了,就想着找个地方存放,顺便分享给喜欢读书的人,实现它们的价值。”说起开办书坊的初衷,42岁的戴恩振说得很轻松、笑得很腼腆。

书坊开办不久,戴恩振开始在全国各个书友群里“打广告”,介绍自己的藏书,也大胆地公布了书坊“无人值守”的模式。

“店内无人看守,每天早9时开门,晚9时闭店,书友们来去自由,借书、还书自助登记即可。后来,在书友的建议下,我们放置了一个收款二维码,大家自愿打赏。4年来,已经收到了1800余元。”对于书友的慷慨,戴恩振很感激。他丝毫不在意自己为书坊花掉的数万元积蓄。因为,在戴恩振看来,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美好。他还把岳父家的车库也改造成了无人值守的书屋,“每到周末,那里满是读书的孩子,看着就高兴”。

“书坊慢慢有了名气,五湖四海的书友陆续给我们捐书,其中一名北京书友寄过来满满两大箱书。书越来越多,前来读书的人也越来越多,窘迫的空间越发拥挤。今年初,我在幸福渠边,租下这套三层店面,去掉门匾上的‘旧’字,更名为渊泉书坊。”戴恩振说。

4月18日,是戴恩振和一众书友聚会的日子。从《遥远的救世主》到《阿勒泰的角落》,从《瓦尔登湖》到《额尔古纳河右岸》,从“生活在小城,你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读书会”,到“分享给你感触最多的一本书”……每个月,他们都会相约于此,围绕一本书、一个主题来一场心灵间的感应和思想上的碰撞。“大家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库中自由穿梭,汲取无尽的智慧养分,在喧嚣浮躁的世界里寻得一方宁静的净土,舒缓内心的压力,获得心灵的慰藉与安宁。”书友王书云笑言,对热爱读书、痴迷读书的人而言,渊泉书坊是戴恩振一个人的书坊,但却成为了一群人的精神殿堂。

“从最初的简陋一隅,到如今幸福渠畔温暖、浪漫的文化港湾,它给予我们的是对读书越来越多的热爱,更给这座小城添了一束微光、一缕书香。”书友张雷见证了书坊的成长历程。他说,在这里,每一本书都是时光的注脚,书写着这个书坊的暖心而又治愈的故事。

时至今日,张雷依然记得最初踏进书坊的情景。“书坊就开在我家附近,好多次路过都没有进去。直到有一天傍晚,看到书坊外面的梧桐树下,坐满了读书的孩子,那个画面温馨感人。那一天,我走进了书坊,同时也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张雷看向戴恩振,眼里满是欣赏与信任。

相比张雷,书友李艳霞和书坊的相遇,更像是一种奇妙的缘分。“我是一名老师,曾经看到班里一个孩子写的一篇作文,题目是《小城的一束光》。作文中提到了书坊的名字,还描绘了很多温暖的瞬间。但我很难相信,身边会有这么一个地方。”李艳霞说,她循着线索找到这间书坊,才知道这束光为很多人照亮了心灵成长的道路。

渊泉书坊有个“许愿墙”,前来读书的人可以将心里话写在贴纸上。“白天,暖暖的阳光轻轻抚摸着渊泉的橱窗;夜晚,点点灯光映照读书人的脸庞……这里有我们的梦想。”一位书友的留言,道出了书坊给予人的精神滋养。

2025-04-23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8564.html 1 一个人的书坊 一群人的殿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