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轻”启美好 “织”就未来
——我市加速推动轻工纺织产业转型升级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闫振
轻工纺织产业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力军,也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去,高能耗、高成本、低附加值等问题,一度制约着纺织业的发展,“千人纱、万人布”的热闹场面,一度是纺织业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我市陆续出台助力轻工纺织产业数字化转型、提质升级等相关政策,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数智技术,推动管理升级、流程再造、场景创新,让新质生产力为产业转型升级增添新动能。
4月21日,在临清三和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涡流纺智能工厂,洁白的棉条经过纺纱机的高速转动,变成了均匀纤细的纱线,车间内宽敞、明亮,温度适宜,一改传统纺纱车间高温高湿、嘈杂的工作环境。据了解,涡流纺工艺将传统的粗纱、环锭细纱、络纱三道工序合并成一道,实现了纺织工序整合,纺纱速度是气流纺的5倍。整个智能工厂占地30000平方米,从原来的用工600人降低到60人,节约人工90%。
“织造车间数字化智能技改项目计划总投资5400万元,购置新型喷气织机、整经机、数字化管理系统等设备547台套,去年10月开始试运行,生产效率提高35%,能耗下降30%以上,年产坯布1.1亿米。”临清三和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李召峰介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工作部署,去年,聊城市政府成立了聊城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专班,并出台了《聊城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同时,聊城市在全省率先出台《聊城市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实现规上工业企业设备更新需求和优势产品供给调查全覆盖,建立“需求+供给”两类清单。67个项目列入省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导向目录,297个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纳入省级储备库,三和纺织集团织造车间数字化智能技改项目正是其中之一。
作为聊城轻工纺织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聊城市纺织产业近年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持续推进纺织产业“智造”升级,进一步塑强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目前,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形成了以冠星集团、三和集团、金号家纺等为龙头的纺织服装工业体系,纺纱生产规模680万锭,以临清市、冠县及高唐县为主。
这只是聊城市纺织产业“智造”升级的一个缩影。为了引导纺织产业“智造”升级,聊城市打造了一批“晨星工厂”“黑灯车间”等数字化标杆。其中,冠县鑫昌纺织入选山东省省级智能工厂,临清三和纺织集团等3家企业通过山东省DCMM贯标试点,冠县入选山东省轻工纺织行业“数字三品”示范县,山东金号家纺集团智能一体化数字化车间等2个车间入选山东省省级数字化车间,聊城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聊城市轻工纺织产业链的另一组成部分是造纸产业,全市造纸印刷产业涌现出了金蔡伦纸业、中冶纸业银河、阳谷毕升印务等龙头企业。4月18日,在山东金蔡伦纸业有限公司特种纸基新材料项目建设现场,工作人员正在加紧施工。项目达产后,具备生产多品种产品的设备配置,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并融合具有自主产权的工艺技术,生产运营能力加速提升,而这也是该公司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主动实施设备更新改造项目的一次“华丽转身”。
“我们联合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管理系统,引入supOS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时监测和调整能源消耗,有效降低单位能耗;并通过QCS质量管理系统等先进科技手段,生产运行实现了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山东金蔡伦集团副总经理赵学昌介绍,金蔡伦纸业通过打造数字化智能工厂,提升产品绿色性能,形成了生产自动化、产业绿色化、管理智能化的特点,实现了企业战略性转型升级,加速挺进“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