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 精神永镌
■ 张存山 张金山
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
1937年,我父亲张耀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是一位老共产党员,新中国成立后,曾历任菏泽、莱阳、潍坊军分区司令员,济南军区莱芜钢铁厂厂长,青岛121疗养院院长。1963年11月,我父亲到济南军区第一干休所离职休养。1964年,我父亲因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发作被送到济南军区医院救治。那时,我们家刚搬到济南没多久,我母亲有严重的肝腹水,身体极为虚弱,我们和姐姐都在青岛上学,在济南没有多少亲戚朋友帮忙照应,我母亲焦急无助地哭过好多次。
济南军区的张仁初副司令员了解到我父亲的情况后,请医院院长按规定安排公务员照料他的饮食起居。于是,医务处徐诚主任对孔繁森说:“小孔,你把手头的事情放一放,过来照顾张院长。”从那以后,孔繁森便来到我父亲身边陪伴了他数月时光。
那时,我父亲正病重卧床不起,腿疼得无法翻身。孔繁森给他擦脸、喂饭,在家里打扫卫生,没日没夜地照顾着我父亲,很大程度地减轻了我母亲的劳累和负担。为了防止我父亲腿部肌肉萎缩,孔繁森每天给他做按摩,待有所好转之后还陪护他练习腿部复健。从下床开始一步、两步地走,到逐渐康复出院,我父亲的每一点恢复都离不开孔繁森细致周到的照顾。
从此以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孔繁森一有时间就来看望我父亲,亲昵地称呼一声“大爷”,我父亲也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那时部队请假时限是一两个小时,孔繁森只能步行来往,每次跟我父亲聊不了多长时间就要匆匆赶回部队。
这样的时光一直持续到孔繁森退伍前的一天。他见到我父亲就不舍地哭了,告诉我们次日将离开济南。孔繁森已把个人物品收拾完毕,并把好一些的衣服、被褥及仅有的一点儿津贴都赠给了家庭困难的战友。我父亲也很伤感,让我从家中取出一床被子和200元钱交给孔繁森。就这样,孔繁森带着对军旅生涯的不舍与热情和对老前辈的感激与爱戴,返回了久别的家乡聊城。
孔繁森非常重情重义,即使分隔两地,只要有机会他都会来拜访我父母和马从炘、徐诚夫妇等老前辈。两次援藏之前,他都专程赶来与我们话别。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内心也牵挂着妻儿老小。然而,他把对亲人的爱埋在心底,毅然服从了组织的决定,义无反顾地支援祖国边疆建设。
援藏后,孔繁森与我父亲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他在来信中全面介绍西藏的情况,有时还请教和探讨一些问题。我父亲曾就读于黄埔军校,又是长期在领导岗位工作的老革命,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长远眼光,所以他总会尽力给予孔繁森帮助。
孔繁森的妻子王庆芝是一个平凡而坚强的农村妇女。那时她身体病弱,已多次来省立医院治疗。孔繁森远在西藏,他的母亲已是高龄且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三个孩子年龄又小,而王庆芝既无钱财又无人帮衬,经历过多少焦虑脆弱的时刻,仍独自一人顽强地支撑起这个家。虽然与孔繁森聚少离多,但她一直在默默地理解和支持。我母亲心疼地安慰她说:“庆芝,小孔把这个家托付给你,日子再难,咱们咬咬牙就过去了……”我父母把孔繁森当作自己孩子一样对待,对于他们一家的艰辛,二老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次见面都尽量接济一些财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样的感情一直温暖着我们彼此。
孔繁森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对我父母情真意切、关怀备至,发自内心的关爱我们都感受得到。在担任拉萨市副市长期间,他工作繁忙,生活拮据,却一直把我母亲的身体健康记挂在心上,还特地买了几克藏红花,夹在信封里寄来。我母亲妥善收藏着藏红花,一直没舍得喝,可见他们之间感情的真挚。
志同道合 克己奉公
孔繁森和我父亲都是正直善良、刚正不阿的人,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他们做事严谨、原则性极强,对他人宽厚、对自己却要求非常严格,从不计较个人官职大小、待遇高低,从未利用权力为家人谋取私利。据我所知,孔繁森在担任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时,还用地排车推着他的老母亲去医院看病。
还记得孔繁森第一次援藏归来,担任莘县县委副书记期间,每次来济南都会抽空来看望我父母。我父亲和孔繁森很少谈家长里短的话题,大多是探讨孔繁森工作方面的事情,比如农村发展情况、工作思路和规划以及国家发展前景等。有一年临近春节,孔繁森带来一小桶香油,我父亲严肃地说:“公家的钱咱可不能花啊!”孔繁森连忙说:“您放心吧,这是我自己花钱买的,您看这个香油成色多好啊。”当时我们都已经参加工作了,都觉得我父亲有些“小题大做”,但正是这样一件小事,折射出了共产党员公私分明的可贵精神品质。
在阿里工作期间,孔繁森去北京申请救灾扶贫款返程路过济南时来看望我父母。得知孔繁森在北京期间住小旅馆,我叮嘱他外出尽量选择卫生、安全的住处,他笑着回答:“我一个大老爷儿们没有什么不安全的,只要能睡觉就行了。你不知道我们阿里太穷了,能节省一点儿就节省一点儿!”我们听了这话都很心疼。那次由于时间有限,他来去匆匆,但我们明显看出他消瘦、苍老了许多。
丰碑永铸 赓续传承
后来,山东省委组织部计划把孔繁森调回内地。孔繁森看望我父亲时高兴地说:“等我回来以后,我和弟弟妹妹一起照顾你们!”那天我们聊得很尽兴,当时正是国家出口贸易大发展时期,我们深入探讨了边贸工作对西藏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孔繁森返回西藏后就开始做相关的调查研究,后来还带队去新疆考察边贸工作,没想到却在考察途中遭遇车祸意外去世。我父母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潸然泪下,全家沉浸在悲痛之中,我们不解:这么好的一个人怎么就走了呢?
这么多年来,我们早已把孔繁森视为兄长,当他骤然离世时,才恍然忆起有几件事情甚为遗憾:一是我们相互之间习惯了直呼其名,我没称过他一声“哥哥”;二是没有与他合影留个念想;三是由于我父亲参加革命后在对敌斗争中养成了保密习惯,把和孔繁森的来往信件全部销毁了。
孔繁森是一位勤政爱民、忠诚干净的好干部,为西藏的发展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党和国家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鲜血和生命奏响了世界屋脊上最美的人生华章。如今我们大力弘扬孔繁森精神,就是为了激浊扬清、正风肃纪,号召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呼唤。
在我们兄弟俩看来,孔繁森和我父亲一样,是我们人生的榜样。我俩一直在银行金融部门工作,并且都处于比较重要的岗位,面对手中流过的大量资金,我们从不贪恋,坚决抵制诱惑,凡事对得住自己的良心。不论职务和岗位如何变动,我们能够做到初心不改,一是因为党的培养教育,二是受我父亲和孔繁森的影响,因为他们胸怀坦荡、廉洁自律的优良品格和忠诚担当、为民奉献的宝贵精神早已镌刻在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