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赛兴城 以赛惠民
——2026年世界大学生智力运动会预热活动综述
■ 本报记者 岳耀军
5月2日,“弈动水城·智连世界”2026年世界大学生智力运动会预热启动仪式在聊城市第一实验学校举行。这场标志着全球青年智力运动盛会倒计时一周年的活动,不仅拉开了赛事筹备的序幕,更全景式展现了聊城以体育赛事为支点,撬动城市影响力提升、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打造赛事品牌
持续提升城市影响力
聊城深谙“赛事是城市最好的代言人”这一逻辑,以“自主培育+高端引进”双轮驱动,构建起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赛事体系。一方面,深耕本土赛事IP,推动赛事扩容升格,环东昌湖半程马拉松赛被纳入“好运山东”山东省马拉松城市联赛,升格成省级赛事;龙舟公开赛被纳入“行走大运河”系列活动,升格成国家级赛事。另一方面,主动引进高规格体育赛事,成功申办2026年世界大学生智力运动会,成功举办首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华东区)霹雳舞比赛、2024年全民轮滑节暨全国轮滑系列赛事、全国钓鱼公开赛、2024“京杭大运河”皮划艇马拉松系列赛事。
赛事的集聚效应显著提升了城市影响力。环东昌湖半程马拉松赛、江北水城龙舟公开赛等本土赛事,凭借“湖河交织”的独特景观和专业化运营,晋升为“城市品牌赛事”。2024年全国自然水域垂钓系列大赛在冠县举办期间,参赛选手通过短视频平台自发传播,“江北水城”的生态魅力触达千万用户,让体育成为城市破圈突围的强劲引擎。
“赛事+”融合创新
激活消费增长新引擎
聊城以赛事为纽带,创新构建“体旅文商”深度融合生态,积极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特色品牌,让赛事经济转化为消费活力。2024年国际象棋文化节期间,通过举办十余项国家级、省级赛事,吸引数十万参与者,其中3万余人线下参与赛事活动,带动参赛者深度了解光岳楼、山陕会馆等历史地标,形成“赛场比拼+景区游览+文化体验”的复合型消费模式,活动期间服务业消费达3600万元。
聊城创新构建“嘉年华”式办赛模式,将体育赛事与非遗展览、文化沙龙、景区游览等场景有机融合,打造沉浸式消费新空间。在承办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龙舟赛等重大赛事时,通过在赛场设置非遗展销区、美食体验区,形成“比赛+观光+购物”的复合型消费链条,实现“一日参赛、多日停留”的留客效应。这种深度融合不仅延长了消费时段,更催生出“体育+夜经济”“赛事+景区”等新兴业态,让竞技场变身消费场。
通过持续提升赛事能级、拓展消费场景,聊城逐步形成“办好一场赛、带火一座城”的良性循环。
赛事赋能城市发展
提升群众幸福感
聊城以“办赛兴城、惠及民生”为宗旨,将体育赛事的“城市红利”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清单”,构建起“赛事赋能城市、发展惠及全民”的良性生态。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聊城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全域覆盖。全市实现县级“三个一”(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全民健身中心、一个体育公园或健身广场)和乡镇“两个一”(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多功能运动场)工程全覆盖,累计建成体育场地1.88万个。
在软实力建设方面,聊城培育出每千人3.7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为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真正实现“运动有人教、健身有保障”。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以赛事为纽带激发全民参与活力。建立和完善市、县、乡镇(街道)、村四级联动办赛模式,积极培育“一县一品”特色品牌,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大赛”。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模式,使城市功能品质与民生幸福指数同频共振,勾勒出全民共建共享的现代化体育城市新图景,实现了“办好一场赛、激活一座城、幸福一方人”的治理效能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