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摆渡人”
——记“临清胡同游”发起人刘英顺
■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晨
“琵琶巷是一条制作乐器的巷子,在明朝中期就形成了,距今已有500多个年头,这也是临清唯一一条以乐器命名的胡同。”5月5日,临清市新媒体工作者协会党支部书记、“临清胡同游”发起人刘英顺手持喇叭,带领着市民和游客穿梭在古老街巷间。
伴随着刘英顺生动的讲述,老胡同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仿佛都被赋予了生命,从历史的尘埃中鲜活起来。游客们争相举起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这充满岁月韵味的街巷风貌和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令他们惊叹不已。
“以前只知道北京胡同有韵味,没想到临清的胡同藏着这么多宝藏故事。你看这些老手艺,每一样都承载着文化,太珍贵了!”来自济南的游客张丽文一边拍照一边感慨,“这种实地讲解太有代入感了,每走一步都有新发现,比看历史书生动多了,感觉自己真的走进了临清的过去。”
沿着蜿蜒曲折的老胡同前行,刘英顺的讲解时而激昂,时而低沉。行至锅市街,潮湿的水汽裹挟着竹子特有的清香扑面而来,街边竹编店铺里,老匠人正坐在小马扎上,双手翻飞,篾条在他指间发出沙沙轻响。
“制作竹器的铺子,不是应该在竹竿巷吗?”一位年轻的游客好奇地问。“临清的竹器制作技艺,始于明清时期。当时,诸多南方客商将大批毛竹、箭竹以及竹制品,通过大运河贩运到北方,临清的广济桥码头(现竹竿巷街西头)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集散点。当时由于竹竿巷狭长,不便于马车通行,很多商户搬到了出行更方便的锅市街。”刘英顺详细解答着游客的每一个问题。
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刘英顺付出了诸多心血。“尽管胡同游讲解是志愿服务,但我始终注重内容的创新。”刘英顺介绍,每次胡同游前,他都会提前踩点,仔细查看路线交通和安全情况,精心制作胡同游行进地图。现场解说时,更是力求每次都不一样,从不同角度挖掘胡同背后的故事,即便游客多次前来,也能听到新内容。
风景,在游客眼里;胡同,在游客记忆里;历史和文化,会一直留在游客的心里。“每次胡同游我都会带孩子来参加,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游玩,更是让孩子了解我们城市历史的好机会。”临清市民王女士说。
据了解,刘英顺从2007年就开始组织胡同游,当时仅有7人参加,后来他通过各种途径分享老胡同知识,胡同游才慢慢热起来,参与“胡同游”的人群规模从几十人、上百人发展到几千人。
“每一条胡同都是临清历史的活化石,每一块砖瓦都镌刻着岁月的记忆。” 刘英顺说,“我愿做文化的摆渡人,用脚步丈量胡同肌理,用故事唤醒尘封记忆,让更多人触摸到临清胡同的温度,让这些承载着城市灵魂的老建筑、老故事,在时代浪潮中重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