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根“绣花针”穿起“千条线”
——东昌府区柳园街道打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样板
■ 本报记者 张目伦
本报通讯员 付磊
居民私拉电线怎么办?小区不方便停车该如何处理?怎样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5月4日,记者在东昌府区柳园街道各社区走访寻找答案。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瞄准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更好地做到高质量服务社区群众,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柳园街道打造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样板,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创新模式赋能基层“智”理
光岳社区中通育新街小区建于1984年,基础设施老化,没有配备充电桩。近年来,该小区年均发生3起充电事故,多为飞线充电引发。
育新社区共有26个小区,其中11个是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老旧小区,一直未实施集中供暖。
针对多个老旧小区亟待改造升级的问题,柳园街道深化党建引领,推动网格治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带动更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面对居民反映强烈的飞线充电问题,光岳社区创新推出“五步议事法”,居民点单提需求—支部议事出思路—多方会谈拟方案—张榜公示开言路—居民表决凝共识。如今,中通育新街小区飞线充电率由72%降至6%,居民满意度大大提高。
在落实集中供暖改造项目中,育新社区工作人员联络供热公司负责人、业委会、楼栋长及居民代表,针对群众的问题进行逐一解答,消除了居民心中的顾虑,并形成特色品牌——“小马扎议事会”。
实践探索激活“个体”力量
一座城市的温度,在于每位市民的呼声都能被听见。
越河街社区积极探索文化服务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定期开展“聚在一起·有事来聊”居民议事会,将“聚文化”与“信义+”相结合,使“聚在一起”党建为民服务品牌逐渐深入人心。
“红邻‘慧’治”是文慧社区打造的党建治理品牌。该品牌致力于构建“党建共建、邻里自治、经济共享”的正循环生态,以“双向驱动、循环互补”为工作方法,推动社区治理创新。
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东昌府区创新实施“红邻书记”工程,让政治过硬、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好的离退休党员干部参与社区治理。该工程以“微实事”攻坚行动为抓手,建立“党支部+业委会+物业”联动机制,搭建“红邻会客厅”“红邻议事会”等协商平台,形成“征求—恳谈—解决—反馈”全链条工作流程,实现居民诉求“日访周议月结”。
聊城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孙华伟表示,柳园社区聚焦破解基层治理理念旧、碎片化、亮点少等难题,加强与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全国百强社工机构合作,抓住关键少数、赋能重要参数、引领广大多数,打造红邻“慧”治等治理模式,聚力构建具有聊城特色的“聊”式治理品牌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