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治理有“智”更有“质”
——茌平区探索数字化赋能基层治理新路径
■ 本报记者 张洁 吴兆旭
近年来,茌平区紧扣数字强省建设整体布局,加快推进数字变革创新,深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社区治理服务的融合应用,全面升级社区数字基础设施,集约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社区治理与服务新形态,让城市治理更贴近实际、更富有效率、更有人情味。
日前,家住茌平区振兴街道的刘倩倩因备考社会工作者证,迫切需要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于是便来到复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和美邻里微信小程序,即刻预约到青春自习室进行学习。不仅如此,辖区居民通过该小程序还可以享受幸福食堂自助点餐、公益培训、自助洗衣、电子书免费阅读等各类便民服务。振兴街道通过构建社区服务“亲邻”模式,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智慧老年生活服务空间、青少年学习实践空间、共享文娱惠民空间等板块,服务群众11万余人。
“我们加快智慧社区建设,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借助大数据技术,整合各类信息资源,精准定位,通过这些智能设备为居民提供更高效的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优质、便捷、实惠的公共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全力打造全龄友好型社区。”5月6日,振兴街道复兴社区党委委员郭艳说。
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当地还依托科技赋能,推动物业管理智能化与服务管理平台数字化升级。在茌平区智慧社区,智能门禁、高清视频监控等设施全方位守护社区安全,打破社区间信息壁垒,让科技成果转化为居民触手可及的便捷生活体验。
“居民可以登录‘爱山东’App智慧社区模块,实时查看自己社区的新闻,还可以进行居民投票、物业报事、报修等。我们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发挥社区‘大喇叭’功能,搭建起社区管理者、物业、居民之间的沟通桥梁,助力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智能化,全面提升社区管理能力。”茌平区大数据局工作人员张红伟介绍。
依托数字底座,茌平区整合社区服务、安防、生活资源,搭建起覆盖生活服务、教育医疗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全场景智能化管理,让居民获得高品质智慧生活体验。26个智慧社区共同编织起一张高效、便捷、温暖的社区服务网络,让科技红利惠及每一位居民。
“以省级智慧社区建设为标准,围绕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社区服务、筑牢安全防线等方面工作,开发智慧社区管理服务平台等特色应用,进一步完善智慧商圈、智慧图书馆、智享车位等智慧社区建设,充分释放大数据效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为居民创造便捷、安全、智能的现代化生活空间。”张红伟告诉记者。
聚焦民生需求,我市运用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手段,深入整合现有信息系统资源,改造提升社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智慧社区综合管理平台服务功能,落地应用社区网格化治理、智慧医疗、智慧灯杆、智能充电桩、老年关爱、智能停车、党建服务等一批特色亮点应用场景,基层治理服务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建成智慧社区165个,其中省级标杆型智慧社区2个、成长型智慧社区70个。